方平在村子里的土路上走著。
整個村子沉悶的可怕,沒有雞鳴、沒有狗叫,也沒有往日的人聲鼎沸,就像是暴雨來臨前的低氣壓一樣,讓人窒息。
下河村(方家村)是個大村,村里大約有三百來戶人家,人數最多的時候,村民有近千人。
方平估摸了一下,村里現在大概只剩不到三百來人了。
并不是說其他人都餓死了。
現在災情只是剛剛開始,還沒到最嚴重的時候,村民雖然家里無糧了,但起碼還能去撿草籽、掏鳥蛋、挖樹根、啃樹皮……還能勉強活下去,估計再過幾個月,能吃的東西會越來越少,如果那時朝廷的賑災糧還發不下來,那才是到了一死一大片的災難時候。
村里之所以只剩下不到三百人,是因為村里有點能耐的青壯男子,都背井離鄉離開了這里,去其他地方找飯吃去了。
下河村實在是太窮了,糧食少,如果去了城里,把自己當奴隸賣給大家族,自然會有一口飯吃。
又或者干脆落草為寇去當山賊了。
有點能耐的村民,發現在村子里實在是活不下去了之后,就逃難走了,繼續留在村里的,大多是老弱病殘,又或者是方安、方大賴這種懦夫。
無論災情多么嚴重,死的只是普通百姓。沒糧食的也只是普通百姓,世家豪族無論到什么時候,都是不缺糧的。
方平在村子里走著,看著那一個個面黃肌瘦、在山坡上不斷翻找草籽草根的村民,心里充滿了惆悵。
對于旱災這種事,他以前只在歷史書上看到過。
就像是歷史書上,對商朝旱災的描述“連續七年大旱,河干井枯,赤地千里,民無死所,白骨遍野”,又或是漢武帝時的“四月,關東旱,郡國四十余饑,人相食”,又或是北宋明道二年的“南方大旱,種粒皆絕,人多流亡,因饑成疫,死者十二三”,又或是清乾隆五十年的“草根樹皮,搜拾殆盡,流民載道,餓殍盈野,死者枕藉”……
他都只是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來閱讀,無法做到感同身受,只覺得也就是那么一回事。
如同當年他讀曹操的‘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時,只覺得曹操這個人做的詩,真特么朗朗上口,大氣的很!卻根本不在意這句詩背后到底存在了多少的艱辛苦難。
可如今……
當他真正置身于這種環境中時,才深切的感受到,面對這種天災時,普通人的不易。
……
方平繼續在村里走著,閑逛著。
走了很久。
覺得奇怪。
他竟然沒有見到一具尸體。
難道村里沒有餓死的人?
我靠,真是奇了怪了。
忽然,在他前面遠處,一個瘦削的老人倒在了地上。
餓死了。
方平有些悲哀,不知道這老人死的痛苦不痛苦。
但眼下不是他多愁善感的時候,他現在的能力還無法讓他去同情別人,先讓自己活下去,這才是當務之急。
他快步走上前,想要分解這個老人的尸體。
就在這時,遠處的房子里突然竄出一個人,將這老人的尸體背了起來,跑掉了。
方平一下子懵了。
臥槽!
都這個時候了,還有跟自己搶‘收尸’工作的?
“那是村里的屠夫吧?還以為他也離開了村子,沒想到還沒走呢。”方平知道那人,是村子里有名的殺豬戶,人高體大的,還以為他早就逃難走了呢,沒想到還待在村子里。
方平向著屠夫的家走去。
來到屠夫家不遠后,就找了個陰涼的墻壁處坐了下來。
過了不一會,屠夫從院子里走了出來,拿著一個枝條編織成的籃筐,估計是去附近的山坡上找草籽草根了。
等屠夫走遠,方平才使用出‘撬鎖技巧’,撬開屠夫的院門,進入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