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易有這個能力嗎?
雖然他是穿越者,但也不敢狂妄的說自己能拿出比先賢還要好的思想理論體系。
他腦子里面確實有很多先進的觀點,可他沒有能力把這些觀點串聯在一起,形成屬于自己的體系。
所以要改造文化就只能另辟蹊徑。
我沒辦法創造出更先進的理論體系,但我能找個筐把所有的思想都裝進去。
說白了就是找一個更大的概念,把諸子百家都統合到一起。
而能夠擔此重任的,非‘華夏文明’莫屬。
儒家文化很厲害是吧?那也只是華夏文明的一份子,在這一點上和道家、法家、兵家等諸子百家是一樣的。
你們都是為華夏文明服務的。
而且現在孔夫子的真意還沒有被曲解,儒家也不是真的一家獨大。
漢朝施行的一直是外儒內法雜以黃老思想和兵家思想等,是多家思想并重的局面,自然也是提出華夏文明這個概念的絕佳時機。
晚幾百年儒家已經一家獨大,在想這么做就會被當成笑話看。
當然,這個容易也只是相對而言的,想完成這一點需要做的事情還非常多。
眼下他只是提出這個概念,為后續改造打基礎。
但他一點都不擔心能不能改造成功,只要他夠強,有的是人幫他完成心愿。
什么叫皇帝?晚上做個夢第二天早上就能實現,這就叫皇帝。
吳儀等人并不知道文易的這一重計劃,但并不妨礙他們竭盡全力的推廣這本書。
閬湖移民基本都認識簡體字,對文易最忠心,是最好的宣傳人員。
吳儀就免去了他們所有的體力活,專門跟著古義學這幾本書的內容。
也不需要他們有多深的理解,能照本宣科的念出來,會喊幾句主公萬歲、我們要感謝主公之類的口號就可以了。
等把他們教會,就分成許多組去各個村莊進行授課,尤其是土人那里更是重點中的重點,派過去講解的都是最機靈的那種人。
原本古義還擔心百姓無法接受這種激進的思想,很快他就發現自己想多了。
百姓們非但沒有反感,反而聽的津津有味,每到下午上課的時間就主動搬著小板凳過來聽,根本就不用人催促。
這讓他很是不解。
還是后來文易給他解了惑:百姓沒有讀過書,他們根本就不懂這些大道理。
他們不在乎漢人和俚人有沒有親戚關系,誰當皇帝對他們來說都無所謂,只要能讓他們吃飽飯就行。
真正心中抱有成見的是讀書人,書讀的越多的人心中的成見就越深,也就越難以接受新思想。
而且這個年代百姓的沒有娛樂措施,幾乎沒有精神生活,華夏簡史上的歷史故事看起來簡單,對他們來說已經是難得的精神享受。
華夏文明的故事性也很強,也有同樣的效果。
但不要以為這樣就起不到宣傳效果,恰恰相反,這種潛移默化的效果才是最強大的。
隨著這些故事深入人心,東寧島上漢人、俚人、土人的身份界限會越來越模糊,最終都會變成華夏文明的一份子,炎黃子孫的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