淸瑤給自己的新式木風箱打了三個標簽。
即成本領先、產品差異化和目標集聚。
木風箱的創造沒什么技術含量,在成本上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材料易得,成本低廉。
而且這項發明集中服務于特定的顧客群,占領特定的地區市場。
誰家沒伙房?誰能天天下館子?
古代的灶臺生火很浪費時間,大戶人家還有個專門看火的下人,如果需要火力旺盛一些,那是什么費柴火的,城里人燒柴還要用買的,非常麻煩。
而且一旦生火后,需要隨時有人在旁邊看著,防止火星濺到外邊發生火災危險。
有了風箱就不一樣了,你想掌握火候沒問題,你想省柴火也沒問題。
淸瑤找了好幾個木匠來打造風箱,這些木匠有的學了去,回去自己打來賣,她也不攔著,畢竟她發明這個也是拾人牙慧,造福百姓的東西。
等成品一出,她一面加班加點進行玻璃的燒制工作,一面派人把一部分成品送給了蕭景瑜,一部分拉倒陽城聯系黃家鋪。
兩個大老爺們自然不明白這玩意是啥,可是家里的仆從懂啊!
試驗之后,確實是好東西,以前設宴款待貴客,有些菜需要燉半天,因為火候不夠,飯菜都是硬燜熟的,還浪費柴火。
有了這個東西,就不一樣了。
做菜起碼好吃了點,也不會因為某些菜燉的太老而難以下咽。
蕭景瑜除了自家和馮家更是進獻給了遠在河北鄴城的本家,黃家鋪也把這個東西介紹給了交好的人家,還有……背靠的大人物。
淸瑤順利的靠這個積累了短期財富,玻璃的前期啟動資金穩了。
最大的收獲則是,淸瑤的名字順利在有心之人的心里記住了。
還不夠,只是記住了還差的遠呢~
淸瑤開始拿這次的盈利投入玻璃的制造,一事不煩二主,她還死皮賴臉的求了蕭景瑜給弄到一個會燒制東西的師傅。
甚至村里上的兩個廠子,她都暫時停工一半,騰出來部分地場地研究玻璃。
但是這技術別人還幫不上,只能打個下手,他們不懂淸瑤描繪的玻璃具體是什么樣子,也不理解陽光能穿過玻璃把屋子照的亮堂堂的是什么概念。
但是,他們最大的優點是聽話,少爺說的都是對的!
少爺要他們干啥,他們干啥!而且他們還嘴特別嚴實,自發組織了三班倒得巡邏方式,就是怕人搞破壞。
就連趙家村的大部分村民都變成了鋸嘴葫蘆,休假的時候,村里的老人們都圍在進村必經之路處吃著瓜子聊著天,眼睛卻瞄著來進貨的商人。
年輕人則是全去修管道,大大的加快了下水道系統的進程。
今天又是放假日,難得可以睡到日曬三竿。
覃錦元有陣子沒出莊子了,出莊子面對到處是坑坑洼洼的村子,也沒啥好看的,還會把他唯一的鞋弄臟了。
前段時間莊子里的馬三娘抽空給他做了一雙鞋,以前瞧不起這種粗布丑了吧唧的覃錦元,那是開心得把鞋套在了腳上,每天寶貝的不行。
果然啊,還是稀少的東西最寶貴,容易到手的東西就不受重視!
平時在莊子里,他還是穿草鞋的時候居多,看孩子的時候,小孩子亂跑容易踩臟自己的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