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真的是韓升拍的第一部文藝的片子,導演給的資料給得很足,老師們也一直幫他理解。但其實對于韓升來說,有時候還是滿不同的。
就比如臺詞上的理解,其實就和這句翻譯很像:
如果之前拍的,是直譯的話。
這個就是意譯。
他覺得這些角色,更多地,是添加了自己的情感在里面,來理解一些東西的,更個人化。
是的,比較個人。
《少年的你》,或者說很多其他文藝片,重點展現的東西里面,肯定有一個“人”字。就是那種電影可能拍的顛三倒四,有的邏輯都不清楚,故事都亂糟糟的,但是人一定是很能讓人記住的。
顯然,陳念就是那個讓人記住的人。
“大家都記住了嗎?那我們一起再來讀一遍吧。”
“Thisusedtobeourplayground
Thiswasourplayground
Thisisourplayground...”
臺詞重復,她的眼神卻漸漸放空,似乎看見了遠方的...
“咔!很好,狀態不錯!過了!”導演宣布。
“額,導演,過了?”
韓升有些愣神:“不再保一條?”
“已經超出我的要求了,保一條也未必能有現在的狀態,反倒會消耗演員的情感。”
以導演拍文藝片的視角來看,演員的感覺才是最重要的。
第一遍演的時候也是最珍貴的。
他給韓升做了個簡單比較:“哪怕是拍戲,第一次經過某條街的時候,和第十次是不一樣的。你下意識里的那種對這條街比如未知,陌生感,就少了很多,也就難以讓人感覺到這些細節了。”
細節,是非常重要的加分項。
能讓角色更成立。
“我們還是多機位拍的,這個素材,肯定是夠的你放心。”
他也能理解韓升的擔心:“而且放心,不是每一次我都這么拍,事實上這樣一條過的還是挺少的。反正...”
導演有些揶揄:“我覺得你一會拍的時候,估計會多一點。”
倒也不是導演覺得韓升怎么樣。
主要是韓升這人他從剛認識就發現,這家伙太理性,太商業,太會把控自己了。有的時候就感覺他整個人會有些許角色的漂浮感,反倒是周東雨演特定類型的角色,其實算演她自己。
那真是如魚得水,順暢得不行。
韓升的表演水平肯定難以觸及這個感覺,但導演也不急。
慢慢來,就從這第一個鏡頭開始。這個很簡單,卻是劉北山的第一次出場,不過是在想象中罷了。
...
劉北山,這名字太正式,或許更多時候觀眾提到這部電影提的是小北兩個字。
因為他的名字和本人太不一致了。
第一次聽名字的時候,感覺像是個略顯嚴肅的中年人,但事實恰好相反。
小北從小混跡街頭,生活在社會的底層的泥濘里,過著和他這個年紀的高中生完全不同的生活,終日打架混日子,目光所及沒有希望,沒有未來。
他對世界有自己的見解,但無力掙脫自己的人生。
直到有一天,遇到了周冬雨飾演的陳念,他才看到了光。
劇本上說:
她成為了他最想不顧一切去成就的希望。
“哎喲,真的,你要單看最后一句搞得好像還是個什么偶像劇一樣的人設。甚至加上點前面的東西,也不算特別違和嘛。”
拍完女主的戲,男主的戲就要安排起來了。
其實這前面也有周東雨的一段,所以他能提前看到點東西。
而這個鏡頭最后呈現,其實就是背景虛化過的暖黃色,并不需要太多布置和配合,純拍韓升自己,也就純靠他自己。
韓升不由得有些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