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女主北齋出場,靠著出眾的長相、嫻靜知性的氣質,讓沈煉對其一見鐘情,并鋪墊沈煉鐘情她的畫作,算是靈魂相合。
而陸文昭則是討好魏忠賢,以堂堂錦衣衛千戶之尊,不顧尊嚴,親自下去撈魚,獲得了賞識。
這段戲兩大戲骨面對面飆戲,你來我往,貢獻了極高的文戲水準。
而自此,《繡春刀2》的主線劇情也徹底拉開了序幕。
與第一部相比,《繡春刀2》的設定更龐大,把背景設定了在了皇權更迭的陰謀上面。
天啟七年,木匠皇帝朱由校任用閹黨魏忠賢對抗文官集團,朝野弊端從生,一副衰落景象。
雖然后世很多人都認為,天啟朝的困局很大一部分出自文官集團,但這并不代表魏忠賢所代理的閹黨就是好人。
甚至從民間造成的惡劣后果來看,至少在天啟一朝,閹黨更甚。
這也很正常,文官集團要臉,作惡偷著來又會找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而且當時處于弱勢,有意收斂。
閹黨剛上位的暴發戶多,急著撈錢,方法就更粗暴一些,而且爪牙手段狠辣,動輒抄家滅族,吃相就顯得特別難看。
更關鍵的是,文官集團掌控了輿論陣地,不停的帶節奏,閹黨原本的七分惡也成了十二分。
不要小看輿論的威力。
后世老美能把大毛塑造成意圖挑起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惡魔,還有無數經歷過信息大爆炸的人堅信這種說法,更別說在信息閉塞的古代了。
于是,很多“有識之士”都堅信,大明的問題出在了這群閹黨身上,把閹黨干掉,天下太平,大明中興。
但是閹黨背后有皇帝護著,怎么辦呢?那就把皇帝干掉,換個皇帝。
陸文昭就是這個“有識之士”。
薩爾滸會戰之后,陸文昭親眼看到了大明的慘敗,心神震動。
他拼了命的往上爬,不惜被人當做小丑,就是想為大明出一把力,讓大明從這個不斷下滑的怪圈里脫離出來。
他投靠信王朱由檢,希望這位年輕銳氣的藩王,可以頂替昏庸的朱由校,成為大明之主,鏟除閹黨,任用賢臣,內掃積弊,外擊韃虜,一雪當年薩爾滸之恥。
而朱由檢這個明朝亡國皇帝,各種形象都有,爭議非常之大。
有的人認為他是愛民如子、能力突出的好皇帝,只不過時運不濟,不然就是大明的中興之主。
有的覺得他剛愎自用、眼高手低,要不是他的各種騷操作,大明就算不續一波命,起碼也不會那么快亡國。
《繡春刀2》對崇禎的塑造更偏向于反面,他也是和陸文昭一樣的“有識之士”。
覺得大明的問題就在于閹黨,弄死了魏忠賢,天下太平。
所以,他和陸文昭串謀,通過內應,讓天啟皇帝朱由校在游湖時落水,生了重病,命懸一線。
不過從歷史上來說,【弒兄殺君】這事確實有點黑崇禎了。
關于朱由校之死,各種猜測都有,有說是純意外,也有陰謀論說是文官集團或閹黨動手,甚至猜測韃子的都有。
當然,說是韃子殺的就有點過于夸張了,那時候他們還沒有那個能力,而崇禎動手的幾率比韃子還小。
韃子上去還能派幾個死士,而崇禎這個無權藩王,手上根本沒有什么力量。
既沒有能力【弒兄殺君】,也無法逃避文官集團和鬧黨兩家的探查。
但又說回來,如果真的有那么一批“有識之士”幫忙,事后又挑撥文官集團和閹黨內斗,崇禎也不是沒有成功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