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主方面,哪怕已經表明戲份不多,但小喬和黃月英,仍然吸引了無數女星,尤其是小喬,爭得比之前的《畫皮還要瘋狂。
所以扒拉了一圈,諸葛亮、孫權、趙云、小喬幾個角色引來那些一線小花小生甚至是業內頂尖演員瘋搶。
至于曹營和東吳諸將謀士,戲份有限,基本上都是人氣略遜的實力派演員面試。
值得一說的是,由于是電影篇幅有限,而且避免節奏拖沓,對有些演義或歷史的人物和情節做了一定的刪減。
比如鐵索連船】,《三國演義是龐統獻策,史載是因為曹軍水軍不敵,所以才會索戰船,以圖激發北軍之勇,是曹營內部的決定。
考慮到劇情節奏,電影版本將鳳雛獻策這段刪除,龐統也自然沒有出場。
而是按照正史的邏輯,曹操索船,鍛煉北軍將士的水上戰斗力,被周瑜發現,最終決定火攻。
類似的情況還有一些,而且為了方便集中主線,除了刪改,還有把一些人物的劇情挪到另一個人身上,二合一甚至多合一。
比如東吳三老將的韓當就沒了,只有黃蓋和打圓場的程普,東吳諸將,許多戲份也都挪到了甘寧和太子慈兩個人身上。
謀士方面,因為有舌戰群儒的戲份,倒是沒怎么改,但是反對派的戲份主要集中在張昭,其他都是幾個跟班。
曹營也差不多,許多謀士和將軍多是背景板,真正有臺詞和鏡頭的,只有程、賈、于禁、張遼、張a等人,或者張允、蔡茂、蔣干等劇情角色。
在正史上占據很大分量的荊州士人以及其他歷史名人,基本上都被刪改或者是歸攏在上述角色身上。
這可能也是歷史電影的弊端,曹軒原來還不覺得,最近他因為電影,正好在研究赤壁之戰的歷史。
發現這場戰役并沒有孫劉抗曹這么簡單。
僅僅三家內部各種爭斗,就足夠寫一篇論文了,如果算上當時的天下大勢,把馬超、蜀川等局勢也算進去,又能寫兩篇。
具體戰役分析,接觸戰、聯合戰、決戰、追擊戰,以及當時雙方的判斷和心理博弈,找個成熟網文作者,能水個幾十萬字。
這么一個龐大的戰役,想濃縮在幾個小時電影里,肯定“簡單天真”一些,而且得犧牲無數的枝節。
說實在的,曹軒都有點后悔了。
他算是知道為什么沒有人敢輕易的碰歷史電影了,想拍好太難了。
難度高、投資大,成功了未必賺多少錢,失敗了賠個底掉。
曹軒有時都覺得自己犯賤,隨便找找個本子,弄一個《畫皮2恰爛錢不好嘛,非辛辛苦苦拍三國,吃飽了撐的。
不過,前期上億投資已經砸下去了,劇組也已經鋪開,后悔也晚了,只能咬著牙繼續沖。
其實現如今,劇本、導演、團隊都好說,幾個角色也大致有個范圍,唯獨就是諸葛亮,遲遲沒有合適的人選。
香江的梁超偉,曹軒嫌矮且老。
劉天王,有點老。
金城五形象還行,但總覺得他不適合諸葛亮。
吳顏祖,有點邪氣。
陳老師,更邪。
內地的胡歌,年輕壓不住場子。
陸毅,有仇。
黃小明,演技怕是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