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市場還不是特別成熟,只有極少數劇組能得到一筆可觀的贊助費。
等到后來市場成熟了,贊助費將會成為影視劇的重要收入,甚至有劇組僅靠贊助費就直接回本小賺的例子。
至于貼片廣告,算是時代特色,也是植入廣告的一種。
一般都是片尾出現一個大大的廣告圖片,把片尾字幕和視頻蓋住,故而叫貼片廣告。
這還算普通的,過分點甚至會出現在正片,在左上角、右下角出現個圖片或者幾行字。
不過后者比較影響觀劇體驗,而且算是搶電視臺的活,所以很多電視臺明令禁止,貼片廣告也大多都是在片尾出現。
這個貼片廣告,全靠片方操作,有的人一部電視劇能拉到幾千萬的廣告費,有的人一毛錢都賣不出去。
所以這方面,片方重視卻也不重視,全看命。
④廣告兌換時間
這個就比較復雜了,簡單點來說,就是把電視臺出讓一部分廣告時間,片方去拉廣告,拉多少都算是片方的。
很多電視臺購劇資金不夠,就會采用這個方法,用來抵除購劇資金。
這個方法在九十年代和世紀初并不算罕見,不過后來隨著各種原因,這個模式就比較少了。
與之前的貼片廣告類似,這個法子全靠片方操作。
有些人如魚得水,甚至一分錢不要,專門運作廣告賺錢,有些人則根本不沾這套,只要真金白銀。
⑤DVD版權
這個也就一說,盜版橫行,即便賣出去了,價格也就那么回事。
以上這五個渠道,算是如今電視劇最主要的收入來源,余下還有一些分支,利潤有限,而且比較復雜,就不一一列舉了。
《少年包青天》首輪賣得不錯,港臺也成功賣出播映權。
但是贊助費,由于不是都市劇,不好插植入廣告,也沒什么景點邀請宣傳,收入廖廖。
貼片廣告倒是賣出去了三個,一家100萬,再度進賬300萬。
這個價格算是中等水平,考慮到陳勇和曹軒都沒什么廣告商渠道,也還算不錯了,甚至要不是曹軒戳著,連300萬都賣不出去。
貼片廣告的受挫,也讓陳勇打消了兌換電視臺廣告時間的想法,老老實實選擇真金白銀。
2100萬播映收入加300萬廣告費,是《少年包青天》的第一波收入。
曹軒占20%的份額,也就是能分到480萬,而曹軒的投資僅僅是300萬。
并且這300萬投資,曹軒實際投資僅為150萬,其余是他的片酬。
就算把他的片酬全部折算成錢,曹軒投資差不多是250~270萬,如今幾乎翻了一倍。
這還只是第一波,《少年包青天》如果能達到原時空的火爆,二輪、三輪有望再進賬1000~1500萬,還有貼片廣告,也能多加幾個。
如果陳勇他們夠給力的話,《少年包青天》總收入有幾率突破5000萬。
那時,曹軒能分到1000萬,除去稅務,也有大幾百萬的利潤。
回報率肯定和投資企鵝沒法比,但是關鍵企鵝那邊短時間內見不到錢,還得往里邊砸錢,而《少年包青天》則是實實在在的回血。
同時,《少年包青天》將近五倍的回報率,也讓曹軒看到了影視行業的暴利。
他不求每部劇都能這么賺,翻個兩三倍他就美滋滋,乃至只翻一倍,只要有得賺,也值得高興。
要是偶爾能蹦出和以小博大的大爆款,翻個十幾倍,更是睡覺都能笑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