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韓飛,加密文件已經發送。”在零號說話的時候,便已經全部完成并發到了李紅對韓飛的私人郵件里。
聽到零號的回答,韓飛忍不住點點頭,有了人工智能就是不一樣,如果這些事要自己一個人來辦,把需要的材料一樣樣列舉出來,不知道要多久。
但是現在有了零號的幫忙,半個小時就搞定了,輕松了不知道多少倍。
想了想,韓飛繼續道“對了零號,接管研究院的監控設備和程序,如果有人考進研究院記得馬上告訴我,特別是社區以外的陌生人。”
“已接管研究院所有監控設備和程序。”
“對了,你用我的vx告訴研究院的衛生人員把2號研究大樓的一樓打掃干凈,過幾天要用。”
“好的,消息已經發送。”
等到一切搞定,并且發現暫時沒有遺漏后,韓飛才從椅子上站起來,朝生物研究室走去。
趁著自己現在需要的材料和設備還沒有到,韓飛打算率先開始研究dna儲存技術。
這個技術需要的材料研究院現成就有,所以并不需要等待。
走進生物研究室,韓飛穿好防菌防護服,帶上手套,口罩,護目鏡,頭套,然后將封存的dna細胞從保鮮柜拿了出來。
dna存儲技術即用人工合成的脫氧核糖核酸,存儲文本文檔、圖片和聲音文件等數據,隨后完整讀取的技術。
最先研發出這項技術的是歐洲生物信息研究所的一個研究小組。
這個技術的關鍵是是dna堿基,dna這種雙螺旋結構上有4個化學基團,即核堿基,它們按照特定順序排列,組成遺傳信息,指導生物體生長發育。
dna數字存儲系統同樣利用這4個堿基“字母”,開發定制代碼,完全區別于生物體所用“語言”。
當復制一份計算機文件時,dna數字存儲系統首先把硬盤信息中的二進制數翻譯成定制代碼,然后借助標準dna合成機器制造出相應的堿基序列。
這一序列并非一個長分子,而是多個重復片段,每一個片段攜帶一些索引細節,明確各自在整體序列中所處位置。
這樣的系統雖然顯得冗余,優點是即便某些片段遭損毀,數據不會丟失。
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用來讀取生物體dna的標準設備可以讀取信息,當即呈現在電腦屏幕上
dna儲存技術比起現有的磁盤儲存技術不知道強了多少倍。
1克dna儲存的數據相當于300萬張cd儲存的數據。
而且dna存儲數據保存時間可能長達數千年甚至百萬年。
與硬盤、磁帶等存儲介質不同的是,dna不需要經常維護。
就讀取方式而言,dna存儲不涉及兼容問題。
不過可惜的國際上現有的dna儲存技術是有缺陷的。
固相合成相比于磁盤和硬盤存儲還是太慢,數據讀取的不穩定,dna主鏈是磷酸酯基,并不是很穩定……。
其中最大,也是最主要的一個缺陷就是造價太高了。
一個堿基的合成成本約為0.05-0.1美元。
按照目前他們的信息存儲技術,8個堿基可以編碼一個字符,那么要合成100mb的數據需要花費兩千萬美元。
所以現在全世界只能讓dna儲存技術待在實驗室里,而不能實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