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軍團已經與異族聯軍展開全面交戰,目前戰況膠著,短時間內難分勝負。”
“衛青之第二軍團、李靖之第三軍團、木華黎之第四軍團正在從各個方向對異族聯軍實施戰略迂回,且已完成大半。”
“獨角鱗馬一族已經全面運動至異族聯軍后方,隨時可以對異族聯軍進行夾擊。”
“我聯軍總部所在之第五軍團目前位于第一軍團正后方,兩軍相距僅有百里,若有必要隨時可馳援韓信軍團。”
……
就在韓信大軍與異族聯軍展開大規模火并的同時,后方百十里處,設置在第五軍團中的聯軍總部中,大宋丞相辛棄疾正一邊對王浩匯報一邊根據軍情操控著沙盤上的軍旗分布。
只見在長六尺六,寬四尺四的簡易沙盤中,已然是將方圓數千里之地的地形地貌給濃縮其中。
沙盤中的軍旗有兩種顏色,一種是黑旗,共有六道,布置集中,代表異族聯軍的六百萬大軍。
一種是白旗,同樣有六道,不過布置卻較為分散,插在各個不同的方向,代表聯合軍隊的五百萬大軍和獨角鱗馬一族的百萬族人。
在辛棄疾的親手操控下,一面又一面的旗幟正在做著微調,昭示著戰場上的態勢變化。
這種沙盤推演的方式是從神州軍中流傳出來的,辛棄疾等文臣武將覺得此法甚是不錯,于是便將這種成本低且一目了然的戰爭利器給大規模推廣了開來。
得益于沙盤這種劃時代的物品,聯軍總部才能對各部大軍的動向有著清晰的判斷。
“韓信軍團勢單力孤啊,雖然給他們派去了半個軍團的援軍,但還是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力量的對比。”
“三天,最多三天時間,要是在三天時間內無法對異族聯軍實施戰略包圍的話,韓信軍團絕對完蛋。”
一邊,聽著辛棄疾的匯報,看著辛棄疾對沙盤的微調,王浩這般說道。
辛棄疾聽了卻是淡然一笑:“用不著三天時間,根據各個軍團的運動速度可以推斷,最多再過一天時間,各軍團就能運動到指定位置。”
“到時再修整幾個時辰,就能對異族聯軍實施全面圍殺。”
“也就是說韓信大軍最多只需要再撐一天半時間就夠了。”
“就算撐不住,后面不是還有我們嗎?”
“把第五軍團剩下的一半軍力填上去,再撐三四天都沒問題。”
“王先生放心好了。”
辛棄疾雖然在官職上是文官,但在軍略上的造詣絕對不比許多名將要低。
文武雙全,對戰爭局勢的判斷極為敏銳,最重要的是膽氣十足,這些特征賦予了辛棄疾即便獨領一支大軍也能做到從善如流。
對辛棄疾較為了解的王浩也知道這點,所以才會在王猛走后把辛棄疾調到自己身邊輔佐自己。
為什么不用李儒和賈詡?
因為兩人的智謀雖然高超,但在軍略上的水平還是有所不足的。
兩人的長處是出謀劃策和處理政務。
“一天半時間啊,那也挺長的了。”
突然說出了這樣一句話,身旁的李儒、辛棄疾、范仲淹、高穎等文士聽了都是不禁一笑。
他們知道,王先生這是有些著急了。
在得知了一天半時間就能對異族聯軍實施全面包圍殲滅的時候,恨不得一天,甚至半天就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