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征一,這個標準會不會太高了?”
“如今我軍剛剛完成擴張,民心尚未完全歸附,系統化生產也還沒有開始,這時候征兵五百萬會不會有些太多了?”
“而且我軍也沒有供養五百萬新軍的軍械和物資啊。”
“就算把庫存全部拿出來,再加上從戰場上收集起來的軍械,大概也就能武裝五十萬人而已,軍械和糧食被褥等物資等缺口十分巨大。”
聽到自家主君要征兵五百萬人的豪言壯志,李儒攤了攤手,表示很為難。
他也希望神州軍的實力能得到擴張,可現實情況不允許啊。
以目前的情況來看,就算最后能從五千多萬族人中征召上來五百萬人的青壯,軍械和各種物資的巨大缺口也能把卡得死死的。
“十征一,如果是在各大王朝,這個標準確實很高。”
“本君知道,各大王朝的征兵標準基本是十五征一,少數二十征一,個別的甚至三十征一。”
“之所以會這樣,主要是為了保證農事生產。”
“可文優記得否,在某個時期內,某個王朝的征兵標準也是十征一,甚至超過了十征一。”
看向李儒,王浩并沒有強令對方執行,而是循循善誘道。
博學多才的李儒眉頭一皺,瞬間反應過來:“主君說的可是尚未完成統一大業前的大秦?”
“不錯,正是大秦!”
“本君記得,從秦昭襄王嬴稷時期開始,秦國的兵力就一直維持在百萬出頭。”
“那時的秦國可不是后來擁有兩千多萬人口的大秦帝國,全國人口只有六百多萬,不到七百萬。”
“可就是這樣一個人口只有六百多萬的諸侯國,全國兵力卻常年維持在百萬出頭,也就是說每六個秦國人就有一個在當地,征兵比例達到了六征一。”
“如此高的征兵比例簡直離譜,不僅在當時的列國中是獨一份,就算在后世的無數歲月中也是極其少見的。”
“和這種標準相比,文優還覺得十征一的標準高嗎?”
王浩微微一笑,不過李儒還是不怎么贊同。
搖了搖頭,緩緩說道。
“主君此言差矣,和秦國相比,我神州軍至少有兩個不一樣的地方。”
“第一,秦國當時全是老秦人,凝聚力極強,無論婦女老幼,幾乎人人愿意參軍,參戰。”
“六征一的標準雖然負擔大,但民心可用,
“與之相比,我軍每天都在接收來自不同地點的不同部落,成分復雜,且沒有文化信仰作為支撐,凝聚力不高。”
“第二,秦國當時實行耕戰措施,出了極少數精銳是常年訓練的常備軍外,大部分軍隊都是戰時為兵,閑時為農的跟戰兩用兵。”
“這也是即便實行六征一的標準,秦國依然能維持局面的原因。”
“與之相比,我神州軍要組建的軍隊全部都是常備軍,是指負責作戰的精銳,而不是有空時還要種地的耕戰兵。”
“如此巨大的差異,主君豈可視而不見?”
“而且屬下也說了,就算最后征召上來了五百萬人的青壯,巨大的軍械和物資缺口哪里來?”
“現實總是要直面的,避是避不開的。”
不得不說,李儒話語有理有據,還能詳細說出二者情況的不同之處,不愧是博覽群書的一代名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