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不用大棚隔離的話,種上去的菜,估計還沒來得及成熟,就已經被這些流氓集團給禍害光了。
可建設大棚比翻地燒錢多了,本地市場價,一般的連棟大棚,每平在50元左右,一畝大棚的造價要三四萬這樣。
由于剛剛承包完土地,如今曹路所有的資產加起來,包括系統給的備用金,一共也就五萬出頭。
前期哪怕只搞兩畝大棚的話,那也得掏空曹路所有的資產,可曹路想完后,還是決定把大棚搞起來。
大棚有很多好處,除了防止蟲害外,還能反季節種植,最重要的是,搭建大棚是有政策補貼的。
在荔城這邊,只要個體經營戶的大棚規模達到20畝,大棚是按照標準建造的,連棟大棚每畝差不多可以補貼一萬元這樣,而智能溫室大棚,每畝補貼3-5萬。
下定決心后。
曹路撥了一個手機號碼,對方是他當村官時,認識的一個棚架商家,當初這個商家來村里推廣大棚時,剛好是曹路接待的他。
那幾天,曹路帶著他走訪了不少村民,結果村里沒有一戶愿意搭建大棚的。
電話接通后,那頭傳來非常客氣的聲音:“曹主任,怎么有空打我電話啊。”
每次聽到這個稱呼,曹路都很不習慣,當初早就跟他說過,自己只是個主任助理,可這位劉總每次私下非得管自己叫主任,讓他也很是無奈。
而這個圈子就是這樣,如何稱呼對方,是一門很深的學問。
比如:副職一定要叫成正職。
所以很多生意人,跟這個圈子的打交道,干脆全部往高了叫,畢竟叫高了,誰都不會生氣。
可要是叫低了。
生意指不定就吹了。
曹路也懶得繼續糾正他,直接開門見山道:“劉總,是這樣的,我手里有些地,打算搭建大棚......”
對方一聽要搭大棚,立馬來了精神,聊了一番后,連忙打包票道:
“曹主任,這是咱們大竹村的第一單生意,價格肯定給你最低,材料也給您用最好的,只要您在我這里購買大棚,翻地的事,我來幫你解決。”
曹路跟他聊了一通。
沒想對方還附加服務,翻地的事,就這樣給解決了,當然劉總會這么客氣,是因為曹路有說,自己承包了一百畝地。
這年頭,誰沒點小心機呢。
雙方談妥的第三天。
劉總就把搭建大棚的材料,全都運到曹路的田里去了,還叫了一輛挖土機過來幫忙翻地。
而在大棚搭建的這一段時間,曹路也成為大竹村茶余飯后討論最多的人。
炎炎夏日。
村頭的一處涼亭,三個拿著蒲扇的中老年人聚在一起聊天。
這座涼亭在村里被稱為村口情報處,村里每天發生的大小事,都會從這里傳開,而今天情報處的主題,全都是跟曹路有關。
那位女兒嫁了個富二代的劉大爺,邊泡茶邊說道:“老曹應該給了他兒子不少錢吧,不然哪有錢承包這么多地,還搞起了大棚。”
“一上來就整大棚,我看老曹把房子賣了,也不夠他這個兒子燒。”
“一個大棚好幾萬,這得種多少年菜才能回本啊,這種大棚騙騙補貼還可以,賺錢是不可能的。”
“唉,看著吧。”
“來來來,我女婿剛給的牛欄坑肉桂,大家嘗一嘗。”劉大爺泡完茶后,感慨了聲:“小路這孩子挺好的,原本我打算把他介紹到我女婿公司去的,可這個孩子......太軸了。”
“還不是老曹給慣的。”
“對了老劉,上次你不是說,把我兒子弄你女婿公司去當保安嗎,怎么沒聲音了。”
“牛哥,真不是我不幫你,是你兒子文憑太低了,我女婿公司的保安,最差也是個大專生。”
“什么時候保安也要文憑了。”
“那是你沒見過好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