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之所以千方百計想吞并朝鮮,便是因為他知道,接下來的很長一段日子,像是旱災蝗災水災這種事情會接連不斷地發生,吞并朝鮮便是為了緩解大明內部的流民災害。
上輩子的大明會滅亡,大部分原因是這些災害造成的流民,無數的流民席卷了全國,制造了更多的流民,最后造成了龐大的大明帝國轟然倒塌,最后被滿清撿了便宜
“朕知道了,朕會從江南的皇莊調撥一批糧食到閩南的。”
當初在江南抄沒了一大批土地后,他并未將這些土地收歸國庫,大明的那些官員可不怎么靠得住,如果收入國庫的話,用不了多少年便會無緣無故地消失,直接收入了宮中成為皇莊,為的就是預防這種事情。
在劉一璟和駱思恭離開了書房后,朱由校也陷入了沉思,現在大明的情況雖然還可以,但也不是很妙。
陜西那邊的旱情雖說已經緩解了不少,但也是時旱時澇,他已經免了受災地區的賦稅,又遷移了三百萬百姓去了朝鮮,陜西那邊才勉強維持了穩定。
現在閩南又受了災,接下來的災荒只會更多更嚴重,必須要對東瀛動手了,至少要在有流民出現的時候,有能夠遷移的地方。
至于東瀛百姓的生死,那就不在他的考慮范圍之內了,國與國之間沒有所謂的仁義道德,他是大明的皇帝,保護大明百姓才是他的職責
弱肉強食,何人無辜
就像清初的嘉定三屠揚州十日,以及清末的八國聯軍到后來的一戰、二戰、日本鬼子的南京大屠殺、三光政策,誰能心安理得地說自己無辜呢
無非是弱肉強食罷了,他是大明的皇帝,也只能為大明負責
想到這里,朱由校分裂出一縷神念封印進了一枚靈石,然后召來了陳洪。
“將這枚靈石快馬送到曹大伴手中。”
現在京營掌握在他手中,水師掌握在曹毅手中,六扇門掌握在軍機處,同樣也可以說掌握在他手中,如今想對東瀛動手,自然要靠水師了。
京城。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一年前東瀛水師意圖侵占臺灣,進犯大明卻被一群商人擊敗的消息再度被人提起,并逐漸喧囂塵上。
前兩年戚金和沈有容兩人擊敗東瀛水師和東瀛聚兵數十萬于攝津港口,企圖再次進犯大明的消息也再度被人提起,甚至萬歷年間東瀛意圖占據朝鮮進犯大明的事情也被人提起,一時之間,京師之中議論紛紛
或許這個時候還沒有什么愛國意識,但是在大明百姓心中,大明乃是煌煌天朝上國,如東瀛、朝鮮、安南等周邊小國盡皆是蠻夷之邦。
尤其是在林丹汗南下寇邊,卻被生擒關押在京城以及朱由校親征奴兒干都司夷滅女真一族后,做為天朝上國之百姓,看周邊異族的時候更是帶著幾分輕蔑,打心底地看不起。
現在區區一個東瀛小國竟敢三番四次覬覦神州大地,京師中的百姓既訝異于東瀛人的狂妄,同樣也感覺心中很是不忿,什么時候輪到一個平日里只在朝貢名單上看到的蠻邦小族竟然這么張狂了
“區區東瀛小邦而已,竟然這么張狂,真希望陛下能夠給這些蠻夷一個教訓”
“就連蒙古人進犯我大明都得把自家大汗留在這里,女真人都滅族了,區區東瀛小國,真真不知天高地厚啊”
茶館中,酒肆里,甚至青樓之中也有一些普通的寒門士子談及此事,畢竟眼下京城之中最為火爆的便是這件事了,要是口中不談論此事的話,豈不是顯得自己落伍。
而一些有見識的豪門大族或者目光長遠者,都從這些突然喧囂塵上的流言中聞到了不同的氣息。
宮中那位可能要對東瀛動手了
畢竟這么突然就從四面八方冒出來的流言,要說宮里那位不知道,那就真當東廠和西廠是吃干飯的了。
不過猜到歸猜到,卻沒有人出來唱反調,一方面是沒膽子得罪朱由校,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有利可圖。
雖然現在有不少海盜從東瀛劫掠百姓販賣到大明來,但畢竟人數有限,狼多肉少,每個精壯倭奴已經被炒到了三枚靈石的程度,偏偏還供不應求。
如果朱由校真要對東瀛動手,那他們就不必再花大價錢從那些海盜手中購買倭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