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日爆發后的第三年,一切的準備工作都已經完成,蔣鋒終于造出了第一臺T600終結者。
T600是《終結者》電影系列中,由“天網”開發出來的第一款人形智能戰斗機器人,是一種早期的產品。
比起之后的經典T800,T600雖然一身合金骨架看起來牛高馬大,但卻中看不中用,力氣沒有比它個子小的T800大(《終結者2018》里被T800一揮手就打斷了腰),弱智低能(在電影里一句話都沒有說過),防御垃圾(在電影里被幾把突擊步槍連續射擊,就能擊毀),所以在“天網”開發出T800后,就被迅速淘汰掉了。
但是在蔣鋒的眼中,T600才是最適合作為正面戰場主力的終結者,而不是經典的T800。
因為,作為最基本的前線士兵,在戰場上不過就是被當做消耗品的炮灰。
而作為炮灰,質優價廉量又足才是王道。
T600雖然各方面的性能都不足,但正因為它是初期產品,所以生產技術相對簡單,成本便宜,方便大量生產,是戰爭中快速爆兵,補充損失的不二選擇。
電影中的“天網”之所以被約翰·康納打敗,除了軍隊數量不如人類,以T800作為軍團主力,走精兵路線,也是“天網”最后戰敗的一個原因。
T800強是強,但是生產成本,制造工期也比T600高,而且在人類抵抗軍人手一把的等離子步槍的火力面前,又并不比T600抗揍,除了進行需要高智能的滲透作戰,在大規模軍團正面作戰,雙方互相拼消耗之時,性能優勢又發揮不出來。當然,也不是說T800不優秀,而是這種高成本的士兵,應該作為精銳部隊,好鋼用在刀刃上,而不是被當做廉價炮灰,白白消耗在正面戰場,敵人的炮火之中。
電影中的“天網”,本身就兵少,造兵又喜歡走精兵路線,打起來的時候更喜歡把精銳部隊當炮灰往戰場里填,一旦大量損失,結果又沒有充足的資源大量爆兵,能打得過人多勢眾,還因為掌握了未來的情報,可以做到先知先覺的約翰·康納才有鬼了。
所以,蔣鋒貫徹了他的建軍思想,走的是炮灰+精銳的路線。按照每生產一百臺T600,就生產一臺T800的比例,來建設屬于他的終結者軍團。
至于更高級的T1000,還有TX,目前科技還爬的不到位,暫時造不出來。
為了配合終結者軍團戰斗,蔣鋒還生產了大量的美制C130運輸機,用來快速部署部隊。
比起電影中出現過的那些科幻感十足,看起來花里胡哨,但是一旦打起來就原形畢露的“天網”載具(《終結者2》電影開頭,“天網”的機器人戰斗機被一發火箭彈就給KO了),還有華而不實的巨大機器人“收割者”(大號靶子一個),蔣鋒更愿意生產美軍現役的那些經歷過實戰考驗的主戰坦克、自行火炮、軍用飛機等裝備。
因為都是現有技術和生產線就能生產的武器,可以控制成本,最適合大量爆兵。
而大量爆兵,又是蔣鋒的最愛。
當然,為了增強手下終結者的戰斗力,蔣鋒很早就開始研究等離子步槍,還有來自《星際爭霸》世界的電磁步槍的科技。
比起電磁步槍,蔣鋒雖然擁有等離子步槍的全套科技,但是電磁武器,這個世界的美軍,還有其他軍事大國,都已經制造出了電磁炮,已經初步裝備了部隊。
所以反而是只有實物,沒有技術的電磁步槍,最先被蔣鋒給生產了出來。
而且,電磁步槍因為是實彈武器,需要用到的技術要比等離子步槍這一類能量武器要相對簡單,更適合大量裝備部隊。
這也是為什么《星際爭霸》世界的人族,他們的戰列巡洋艦、攻城坦克等戰斗單位明明都普及了威力巨大的能量武器,但是給陸戰隊員使用的,還是廉價的電磁步槍。
陸戰隊員,游戲中就是五十塊錢一個的初級兵,妥妥的炮灰。人族的老大和蔣鋒都想到一塊兒去了,炮灰用廉價武器,節省成本嘛。
因此,便宜的電磁步槍成為了炮灰T600的標準配備;而隨后少量生產出來的等離子步槍,全被配備給了T800。
至于蔣鋒從歸順的人類中招募而來,數量一百萬的灰衣軍,是作為治安部隊來使用的,連電磁步槍都沒有,用的還是蔣鋒從人類軍火庫中扒出來的突擊步槍之類的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