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盡胡狗,并懸其頭于城門,以儆效尤。
高銘這一番手段極盡雷厲風行,沒有絲毫的拖泥帶水。
同時這一舉動,也深深的震懾了匈奴部落,使之聞風色變。
這一戰后,時間已經臨近九月,風向開始發生變化。
高銘也收到了南面周瑜的急信,信中內容大致如下。
曹操和孫權,糾集十五萬水軍,十五萬陸軍,共計三十萬大軍。
屯兵于赤壁的長江南岸,準備對齊軍所在兗州(原豫州)的三江口一帶,發起北上的進擊。
同時交予周瑜訓練的十萬水軍,雖然沒有達到跟東吳那樣縱橫天下的水平但也已經基本能夠適應在長江水面上作戰。
畢竟關銀屏還沒有真正的投靠齊軍一方,不然以她將魂屬性的加持,齊軍水師必能再上一個臺階。
如今赤壁的戰況,可謂是一觸即發。
所以高銘必須抓緊時間回到赤壁前線,親自督戰。
高銘和劉伯溫商議了一番,在青州以北的幽州之地,留下了兩萬大軍,以霍去病為主帥,羅成為副將。
同時,讓青北的霍去病兵團,與冀北的衛青兵團成掎角之勢。
正所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高銘給了衛青和霍去病先斬后奏的權力,只要他們認為合理,就可以對北邊的匈奴執行自己的戰略。
但前提是兩員主帥必須達成一致意見。
這樣既能發揮衛青進退有度的大局觀戰略,又能讓霍去病這把快刀,發揮他應有的風華。
有這一對帝國雙壁,拱衛邊境,高銘可以放一萬個心。
至于李世民,高銘自然還是以親信的態度,將他安插在自己身邊。
一方面是為了讓這柄“利劍”,發揮他該有的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以防止他在自己看不見的地方,生出狼子野心來。
在吩咐完北面的布局后,高銘便帶著諸葛亮、劉伯溫、李世民、姜松、李定重新回到了兗州前線。
......
在渤海之戰當天,密布于北方的各路細作。
便將快馬加鞭,將這道震驚天下的情報,送往了九州各地。
赤壁南面,孫軍大營。
中軍大帳內,孫策正目不轉睛的盯著地圖,興致勃勃的聽著陸遜比劃著未來的藍圖霸業。
因為就在前不久,他們出兵擊潰了長江以北的錦帆賊。
而那幫流寇的首領甘寧,被孫策的英勇深深折服,表示愿意歸降孫策,替江東效力。
有了甘寧的加入,東吳的版圖得到擴張,兵力得到提升,孫策自然心中歡喜。
“主公請看,如今北面司馬懿犯境,極大拉長了敵軍的戰線,使齊軍一南一北,首尾難以相顧。”
說道一半,陸遜將手又移向了東南赤壁方向,自信滿滿道:“匈奴人悍勇,齊軍的騎兵絕非是其對手,即便是其對手,老謀深算的司馬懿也肯定會堅守不出。等待我南面戰事爆發,到時候齊軍就會騎虎難下,兩面受敵。”
“如此一來,齊軍若是顧北面,則南面必敗,齊軍若是顧南面,則北面必敗。總之,不論齊軍做什么策略,他都難逃一敗,此戰我軍定能拿下徐州,然后劍指中原,直取王都,成帝王之業。”
陸遜那書生意氣的臉上,盡是自信,洋洋灑灑的一番言論,為孫策指出了一片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