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時候,他登臨大寶,完全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嬴政不可能看不到這一點。
因此,他才直接擬定了這道圣旨。
而且直接在大朝會上宣布,完全沒有給任何人反應的時間。
平心而論,如果趙昆咬咬牙,聯合決議會眾人,也有把握抗旨不遵。
但是,這又有什么意義
歷數嬴政的前半生,作為帝王的功業,可以說是前無古人,甚至趙昆都敢說,后來者,可與嬴政相比的,也寥寥無幾。
大秦一統諸夏之后,嬴政身為九五之尊,一向一言九鼎。
這個時候,若決議會反對嬴政的圣旨,引發的連鎖反應,趙昆想都不敢想。
而且,作為兒子,趙昆也絕對不能拒絕。
之前父子兩人都是口頭對答,但嬴政下發圣旨,即便是趙昆,也不能夠拒絕。
拒絕,便是不忠不孝。
趙昆心里,現在浮現起一種奇怪的感覺。
按照最新慣例,決議會有任何決策,都會在咸陽宮前的廣場公示牌上張貼。
然后,再通過報紙,傳達到全國各地。
中午時分,咸陽宮的宮前廣場,被密密麻麻的百姓圍得水泄不通。
即便是這段時間閉門苦讀,兩耳不聞窗外事的士子們,同樣擠在這里。
人雖然多,卻一點都不哄鬧。
這些人都是得知消息后,自發來到此地的。
經歷了平定百越的狂歡,如今關中的喜慶之意未退。
所有人都沒有想到,嬴政在這種背景下,毫無征兆地宣布傳位。
圣旨當朝念完后,直接下發決議會,由決議會全部通過。
此時,宮前廣場上的眾人,全部都是神色復雜。
自嬴政一統六國到現在,已經有二十余年。
二十余年,足夠一代人長大成人。
不論是老秦人,還是六國故地的百姓,在這漫長的時光中,都已經逐漸適應了嬴政當朝的日子。
即便扶蘇監國,嬴政的影響也是非常深遠的。
老秦人自然不用說,他們生于斯,長于斯。
在嬴政之前,秦人便無比擁護王室。
數百年來,在贏氏的統治下,秦人經歷了無數起起落落,向心力極強。
嬴政率領老秦人,完成了歷代先王的夙愿
在老秦人心目中,嬴政的存在,便如同這天地一般,讓他們安心。
如今,嬴政一聲不吭的退位了。
雖然因為趙昆的存在,老秦人心里并沒有達到天塌了的那種地步。
但他們心里的失落與難受,還是無以言表的。
至于來自六國故地的士子們,臉上的神色也極為復雜。
大秦滅六國,可不是一蹴而就的。
對六國百姓來說,他們與大秦有國仇家恨。
因為諸夏一統之后,很長一段時間內,天下并不算安穩。
即便六國的普通百姓,很多都仇恨大秦,更不用說那些時時刻刻想著恢復舊日榮光的六國舊貴。
開始的時候,嬴政采取了法家的建議,以嚴苛的律法來治理國家。
雖然國家還算井井有條,但是,所謂剛不可久。
按照之前法家的那一套,時間長了,必定會出很嚴重的問題。
事實上,六國故地的百姓們,長期處在高壓統治之下,對大秦的認同感并不十分明顯。
趙昆的出現,從另外一個角度,解決了這個問題。
其實縱觀趙昆的改革,所有計劃,都是將大秦當做一個整體來看待,一視同仁。
甚至很多時候,關中都是被作為試點來搞的。
所謂試點,有成有敗。
成了自然皆大歡喜,但如果敗了,最先倒霉的也是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