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六年的時間,對于大秦,不亞于一次脫胎換骨的蛻變。
對內,建立了更加明確的中央集權制度,做到了精準有效地施政。
通過西域商路、開海等一系列措施,大秦國庫的收入,基本上做到了年翻一番。
對外,扶蘇遠赴美洲,為大秦開疆拓土。
在可以預料的將來,整個美洲之地,定然會全部納入大秦的版圖之中。
上個月扶蘇從美洲傳來消息,他剛到美洲,便派人搜集當地的各種資源信息。
并且積極與當地土著部落溝通,相信很快就能夠打開局面。
第一個五年發展計劃已經結束,大秦即將進入第二個五年發展計劃。
對于第二個五年發展計劃,趙昆已經有了全盤構想。
在未來的五年之中,他要建立一個涵蓋到大多數百姓的社會福利制度。
老子曾在道德經中說過,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這句話雖然說得冷酷,但在很大程度上點明了華夏之民的生活狀況。
自古以來,華夏之民便以勤勞耐苦聞名。
為了求生存,他們與天斗,與地斗,與人斗。
作為最純正的農耕民族,數千年以來,大多數華夏之民都過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
他們絕大多數的智慧,都用來鉆研耕種。
他們的腳步每到一個地方,首先考慮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在地里種點什么。
但是,哪怕勤勤懇懇的種地,都會有各種各樣的天災。
過著累巴巴的日子,最后也就求個活下去而已。
這種狀況,直到始皇帝一統華夏之后,依舊存在。
甚至大秦立國之初,百姓的生活狀況更加的凄慘。
當時,天下剛剛止戈。
六國作為失敗者,百姓的日子自然過得苦不堪言。
但是,關中老秦人的日子就好過么
秦以一國之力,獨戰六國,百姓承擔的壓力,可以說是最大的。
但華夏一統之后,老秦人除了在心態上比較高人一等之外,其實他們的日子和六國百姓,區別并不是很大。
各種嚴苛的制度,落實下去之后,對老秦人并無多少優待。
從百姓的角度去看,大秦開始的那幾年,百姓的日子真的不好過。
那真的是動輒丟命的年代。
但從始皇帝的角度去看,如此去做,也是毫無辦法。
華夏之地,七國爭霸,打了足足數百年的仗。
始皇帝比誰都清楚,一統之后的華夏,實在經不起折騰了。
為了摒棄分封,始皇帝在華夏推行更加先進的中央集權制度。
這種轉變,幾乎是在制度上進行改天換地。
怎么可能那么容易
正因為如此,始皇帝才會兢兢業業。
他心里非常清楚,有些事情,在自己手里沒有完成,就更不要指望子孫后世了。
所以始皇帝才會大征民夫,修長城,建馳道,修建大型工程,從未停止過。
而始皇帝自己也幾乎幾年一次,巡游天下。
這可不是游山玩水。
要知道,在始皇帝那個年代,交通條件和如今的大秦不可同日而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