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未完,請翻頁)
三十來戶人家,是漁村,靠著一條寬闊的河道,遠處大約五六里的地方應該是渤海了。
靠河岸的地方很熱鬧,有織網的、有修船的,河道里并排著十幾條大木頭船,大家忙著在為春季捕撈做準備。
孫鎮遠指揮車輛停在一家門口,同樣是葦把子做院墻,李太順還是等在外邊,爺倆直接走進去,看到一個老太太,正在刷鍋準備做飯,看到孫鎮遠過來,很是驚訝:“你咋找過來了?有事?這小伙子是…...小東?”
“大姑,是我。”陳立東眼睛又濕了。
陳淑萍手里的炊帚滑落到地上,上下打量著眼前的小伙子,五年前她回娘家見過上初中的陳立東,還有點印象,沒想到能再這里重逢:“你咋過來了,家里……沒事吧?”
“我來這里出差,我爸讓我來看看你。家里挺好的,我爸剛剛還跟我姑父通電話了呢。”說著,陳立東又掏手機,沒信號。陳家村那邊有油田的井隊,附近有移動公司的基站,而這個漁村地圖上都找不到,一點信號都沒了。
“屋里說吧”大姑招呼爺倆進去。
表姐家條件還行,外間屋有冰箱、洗衣機,正屋里有組合家具,中間擺著一臺電視,屋子山墻上有一個鏡框,有表姐的結婚照,兩口子都穿著軍裝。里屋炕上睡著一個嬰兒,大姑過來估計就是給閨女照看這個孩子。
大姑惦著家里的情況,陳立東揀重要的情況說了說。然后說:“大姑,我爸的意思,是帶你跟我姑父回去一趟。從這兒開車估計七個小時就能到,我們開一陣歇一陣,不會太累。”
大姑猶豫了一會兒,說:“你表姐這個小閨女離不開人,他們兩口子要出海,我得留下來照顧這孩子。讓你姑父去吧,他從小出來就沒回過家,也該回老家看看了,要不死了都閉不上眼。”
孫鎮遠是十來歲上跟著陳立東的爺爺到的東北。家在藍市的豐藍縣,離南陳村沒多遠。
陳立東的爺爺叫陳東武,年輕時在京唐運河當搬運工,身強體壯,講義氣,后來被貨棧老板聘做監工,攢下些身家。四幾年的時候得罪了人,帶著老婆、大女兒和小跟班孫鎮遠去了東北,大兒子陳樹勤還小,留在老家讓父母照料。到東北后做些生意,生下了陳立東的父親陳樹儉。
當時孫鎮遠就跟在陳東武身邊,跑腿、算賬非常機靈,成年后就被陳東武招了女婿。
陳東武回老家的時候,已經把在東北的產業都處理了。原計劃孫鎮遠和陳淑萍也回來,但陳東武回到老家后被定了富農成份,老爺子擔心閨女姑爺回來,公社里再核查,萬一哪句話說不準,那他的成份就不是富農,妥妥是個資本家了。考慮再三,就讓孫鎮遠和陳淑萍留在了東北。
五十年代中期,華夏開發“南大荒”,在盤山建設國營農場,孫鎮遠和陳淑萍就參加了農場建設,后來就在盤山這里安家,生下兩個女兒。大女兒在唐家鎮這個漁村,叫東港村。還有個二女兒,比陳立東大兩歲,去年高考被華北煤炭醫學院錄取,這個學院就在藍市。
本來到今年夏天,陳淑萍就想回老家,帶著二女兒在老家過暑假。陳立東想想,能對上號了。上一世,確實是今年夏天,大姑帶著二表姐在自己家住了一段時間,最喜歡吃他抓的泥鰍。
傍晚的時候,表姐孫春燕和姐夫李愛國兩口子帶著大閨女從河灘邊回來,陳立東又跟表姐、表姐夫和外甥女認識。
之后李太順和陳立東把車里帶的禮品:從盤山縣城買的煙酒、糖果、麥乳精、水果罐頭都拿下來,放到表姐這里。
表姐夫李愛國也是上門女婿,老家在安溪省。親生父親在廠里出了事故,去世后母親帶著他改了嫁,他跟養父不對付,到年齡就報名入伍,來到盤山做了雷達兵。退伍后沒回去,在這里跟人跑船,被孫鎮遠招了女婿。小兩口感情和諧,日子過得挺好,就是生了倆丫頭,老爺子不太高興。
晚飯就在表姐家吃,新鮮菜少,有雪里蕻燉鱈魚、干煎河刀魚、蟹醬煮黃豆、涼拌海蜇、堿蓬菜團子,米飯是后世著名的盤山米。
從隔壁人家借來個方桌,倆方桌拼一起,菜樣少,但量大管飽。六個大人、一個孩子圍成一圈,吃了個熱熱鬧鬧。
吃到半路,陳立東尿急,到院外去小解。90年代農村的廁所,不說也罷,男人方便,到了院外直接滋。
這時的氣候還很冷,海風吹過帶來魚腥,天上的星星賊亮,陳立東不禁感嘆,重生,真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