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一過,南陳村就更熱鬧了。
孫集鎮靠近藍濱路的區域要建煉鋼廠,選址和詳規已經通過了市里規委會議。
濱海縣已經啟動了土地收儲,南陳村北邊路以北都在征收范圍。
在村南規劃了小康新村,清理了菜地和果園,總面積接近500畝,已經完成了場地平整。
去年入秋后就進行了土方開挖、晾曬、碾壓和降水。現在正在進行強夯和道路基礎施工。
建筑圖紙已經出來了,上下兩層、每層兩間,前邊院子加道座。
這種設計充分考慮了農村特色,道座中間是走道,東邊廚房,西邊規劃為衛生間。
正房一層是客廳,上去是兩間臥室。
集中供水、供暖、供天然氣,污水管也進了院,生活污水統一收集到處理站。
新村施工包括簡裝,外墻統一刷涂料,內墻刷大白,門窗都安裝完畢。
在鋼鐵產業園內有四個自然村,村子規模都不大,總計800多戶,不到3000口人,將來都要搬到這個小康新村。
搬遷安置方案也定了。各村老宅子不論新舊,和新村小康樓1:1置換。
各村干部都在出動,簽訂搬遷協議,從正月十六算起,一周內簽訂協議、同意搬遷的獎勵2000元。
也有不同意搬的,比如西坨子有一戶,家里原來六間房,院里蓋了兩排豬圈,存欄幾十頭豬,搬到小康樓里,就不能養豬了,致富的門路就斷了。
這也好辦,鎮里統一拿出300畝地規劃生豬產業園,統一建豬圈,養豬戶或租或買,可以繼續養豬致富。
還有的說自己新建的房子,裝修標準高,想多要點補償,這就沒法算了。這時代的裝修都那樣,再高也高不到哪去,有2000元的獎勵,完全能平衡下來。
這就需要村干部做工作了,因為搬遷安置方案還有一條規定,全村簽約率100%,才能決定搬遷。
于是那些“釘子”護,就感到了莫名的壓力。
結果是一周內,四個村,動//遷率100%。當然,搬遷工作得小康樓建好后才能啟動。
人們在搬遷安置協議上簽了名、按了手印,就開始議論新樓會建成啥樣。有的商量是不是由老百姓組成監督員,監督房子的質量。這條還真說著了,鎮里給每個村5個名額,要求定期到工地檢查施工質量。人員可以不固定,但也不是誰去都行,如果100個人想去,就抽簽,誰抽到誰去。
組織了一次就沒人想去了,工地里還比較泥濘,又吃了滿身塵土,回來還要給大伙匯報房子建設情況。
關鍵是不給補助,“誰愿去誰去,下回別找我”。最后只能村干部去了。
有個50多的大爺找到村干部,說能不能選個把邊的房子,出來進去方便。村干部一擰鼻子,“看你手氣吧,大紅紙的公告上寫著呢,分房的時候公開抽簽,抽到哪棟是哪棟,你要不認識字,找你上學的孫子給你念念。”
有個老太太也來問“我們那垛稻草怎么辦,得值二三百呢。住上樓燒啥?我就喜歡燒土炕,聽說睡床鋪容易腰疼。”
村會計正在填寫報表,抬頭看了看老太太,沒好氣地說:“稻草抓緊賣,9月1號分房,你得9月底前把家里破爛處理掉。喜歡燒炕,讓你兒子給你搭一個。快去吧,我這兒忙著呢。
(本章未完,請翻頁)
”
老太太還想嘮叨幾句,想問問院子里讓不讓種菜,想問問二樓能不能接上自來水,看會計這么忙,就想:算了,找他二嬸子問去吧。
他二嬸子就是陳淑芬,晚上回到家剛準備坐下來吃飯,老太太就扭著小腳就進來了。陳淑芬讓了座后,又當期了政策宣傳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