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了陳立東的建議,孫婕有點猶豫:
“他行嗎?剛20,還有點小吧。”
“呵呵,我20那年已經開始闖蕩了。我看他人小心大,很有主見。你跟他商量一下,去不去聽聽他的意見。”
“行吧。”
此時的南陳村,大伙都有點興奮,折騰一年多了,那座煉鋼廠終于有點模樣了。
這座鋼廠的落成,首功當屬馬建國。
老馬快60的人了,工作勁頭不輸于年輕人。老馬有句口頭禪:
“今天能做的事情,不要拖到明天”。
他的團隊,特別是帶的那些學生們,經常被他耳提面命地教育:
“遇到問題不要怕,動手解決就是啦。
受到挫折別頹廢、別埋怨,不要說‘假如當初如何如何’,我們干實業的,不論空談、只講實干。
也不要等時來運轉,要從完成每一件小事做起,要用行動爭取勝利。”
在他的帶動下,東華人以一種實干務實的精神,親手創造著奇跡。
陳立東意識到,這種精神就像資金、技術那樣,是一種寶貴的資源,如果能得到很好地堅持,將能演變成一個企業的核心能力。
現在,老馬正帶著一組人員檢查電爐爐體安裝質量。
工作人員正在擺弄水準儀,檢測上下爐口的高度差。
老馬走到工作人員身邊,問道:“偏差多少?”
工作人員再次看了一下顯示結果和手中的對照表,說道:“正3.5。允許偏差10.0,合格。”
老馬打開手里的夾子,翻出檢測對照表,在出鐵口一項打了個對鉤。然后說:“下一項。”
他身邊的人員喊道:“下一項,檢查標高!”
7月初的天氣,氣溫已經很高,室外超過了30度,車間內溫度更高。
盡管門窗都開著,但鐵皮的屋頂和墻板,使車間成為一個大籠屜,內部溫度接近35度。
這時,陳媽帶著一眾食堂女工來到車間,拎過來幾桶綠豆湯。
“毛教授,讓大伙先歇歇吧,先喝點綠豆湯。”
要是別人過來,這么干擾他的工作,老馬準急眼。
可是對這個老板娘,卻發不了脾氣。只能來一句:“謝謝弟妹。”
陳媽還沒完:“要不,等天兒涼快下來再干吧?晚上干不行嗎?”
聽完第一句,大伙還在感嘆這老板娘講究,可聽說要晚上干,立馬心里就呵呵了。
老馬回了一句:“晚上測不準。”
這時食堂女工們擺下方桌,繼續擺碗,開始從桶里舀出綠豆湯。
陳媽繼續問老馬:“馬大哥,聽說這個大爐子弄不好會爆炸,能把南陳村都炸掉?”
老馬無語了,心說這爐子都裝上了,你咋還說不吉利的話,到底算哪邊兒的?
“弟妹啊,放心吧,這電爐安全著呢。好了,我們要抓緊把剩下的項目檢測完,你去找個涼快地方歇著吧。”
老馬開始趕人,陳媽只好碎碎念著,走出了車間。
東華鋼鐵一期這1000畝地,并沒用滿,空著的區域少有一半。
軋鋼車間目前只上了一條軋制線,暫時生產螺紋鋼,馬上要建中厚板軋制線,年底前第二條線投產。
即使這樣,這一大片曾經的玉米地變成了煉鋼廠,這變化算是翻天覆地了。
周邊的村落已經遷走,落戶到小康新村。但許多村民關注著這里,眼看著一座座車間平地起,煉鋼車間高度接近25米。
大伙既興奮,又有點莫名的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