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都做,做晶體管,做電路板,組裝儀器儀表,還在我們家附近弄了個門市,賣機電設備。”
“嘿嘿,能人啊。你跟嫂子說一聲,我下午去她那兒看看。”
陳立東此時就在燕京,今天他和孫婕去香山取景,拍結婚照,上山下山折騰了一個上午。
下午沒事情了,年輕體力好,正好離著燕無那邊不算遠,那就順路去看看。
六七十年代,結婚必備的彩禮叫“四大件”,也叫“三轉一響”,“三轉”是車子、手表、縫紉機,“一響”是“離不開的收音機”。
在那個經濟落后、物資匱乏,文化娛樂生活單調的年代,收音機就是普通老百姓家庭中的“萬事通”,擁有一臺收音機是每個家庭的愿望。
陳立東小學三年級那年,陳樹儉花了30多塊,抱回家一臺“牡丹”牌收音機。
這臺收音機的塑料機殼美觀大方,能收到七八個電臺的節目,音質清晰,聲音放大后200米開外都能聽得清清楚楚,而且還非常省電,安上兩節1號電池能聽兩三個月。
白天陳樹儉一邊聽收音機一邊編筐,晚上陳立春和陳立東哥倆摟著收音機聽評書、聽歌曲,一直到各家電臺說再見。
能有機會去做收音機的廠子走一走,是不是很有情懷?
陳立東一說下午的計劃,孫婕也要跟著去。
孫婕的父親是供銷社的職工,賣電器,平時還給人修理電器,換換電池、檢修電路、焊個元件啥的,都能干。
老爺子還曾做過一個營生:組裝電視!
在電視限購的年代,為了能看到電視,人們想盡了辦法。
就有人弄來顯像管和電路板,交給孫婕的父親,他再找木匠做個殼子,然后參考電視機廠的線路圖,把各個配件焊到板子上,土造的電視機一樣能看幾個臺!
老爺子還做過翻錄磁帶的生意,就是買空白磁帶,翻錄某灣灣女星的正版歌曲,也小賺了一筆。
所以,孫婕作為電器工的孩子,對去燕無考察也充滿了期待。
后世有句話叫: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干。
吳佳麗的車間并不在燕無的原廠址,而是搬到了三環西邊一座單獨的院落,主要建筑就是一棟三層加工車間。
這家廠子對外的名字叫:燕京無線電元器件廠。
車間共三層,每層大概兩千多平,一層和二層有幾十位員
(本章未完,請翻頁)
工在生產,制作那種常見的三極管、二極管、電容。
和陳立東一起來的有孫婕、艾德蒙和王志勇。
吳佳麗給陳立東他們介紹著車間里的工藝,一層車間里有些八成新的設備:
鉚釘機、點膠機、插腳機、切腳機,各種樣式總共三十多臺。
這些設備,陳立東都是第一次見,他以為有這些設備生意應該過得去,就問王佳麗:
“做這個效益怎么樣?”
吳佳麗猶豫了一下,說道:“沒啥利潤,一個賺幾分錢,撈個辛苦費。
這些設備當初也是廠里花大錢買過來的,現在是出租給我,我得給總廠交租金。
哎,現在都在搞集成電路,單個的晶體管市場越來越小了。”
“是嗎......不會吧,不是啥電器都得用集成電路的。”陳立東來自后世,自然知道,這些單個的二極管、三極管、電容、電阻等元器件始終都要用到。
他接著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