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人來到最深處的指揮部旁的機要室,不是這里出了什么了不起的東西,而是陳立東要見識一下一臺三進制計算機。
三進制計算機,是以三進法數字系統為基礎而發展的計算機。
前邊說過,普遍用的計算機都是二進制,機器語言為‘0’和‘1’,對應的含義是電路的‘開’和‘關’,通電狀態的‘有’和‘無’,電壓狀態的‘高壓’和‘低壓’,這些是機器能夠識別的信號。
而陳立東聽說三進制更符合人的大腦思維,它有三種符號:符號“1”代表“真”;符號“-1”代表“假”;符號“0”代表“不知道”。
大家看,是不是很有意思,筆者在這里說:三進制就是人與機器的區別,是不是有點道理?
三進制計算機大概誕生于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隨著技術的進步,真空管和晶體管等傳統的計算機元器件逐漸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速度更快、可靠性更好的鐵氧體磁芯和半導體二極管。
這些電子元器件組成了一個很好的可控電流變壓器,這為三進制邏輯電路的實現提供了可能,因為電壓存在著三種狀態:正電壓(“1”、零電壓(“0”和負電壓(“-1”。
三進制邏輯電路非但比二進制邏輯電路速度更快、可靠性更高,而且需要的設備和電能也更少,這就促成了三進制計算機的誕生。
不幸的是,蘇熊時代的官僚對這個不屬于經濟計劃的“科幻產物”持否定的態度,他們勒令有關單位停止生產這種東西。
據說當年這種計算機的年產量很少,一共設計制造了幾十臺,沒想到這里竟然扔著一臺。
說是“科幻”,但各位讀者大大千萬不要跟此時的個人電腦做對比。
擺在陳立東眼前的,就是一排類似衣柜的東西,櫥柜里擺滿了數據運算的模塊,見識過機房的書友們對這種擺設肯定不陌生,三進制計算機就是十幾組服務器。
在櫥柜的前邊是一個寫字臺,上邊擺放著古老的顯示器和鍵盤。
估計,這堆東西之所以沒有被拆走,恐怕是沒人明白怎么拆卸。
陳天吉他們早就接受了探索整個島的命令,早就發現了這臺計算機,但是當時這組機器這一塊那一堆地放在這間機要室里,陳天吉機械仆從也搞不懂這些機器怎么修復。
最近,東華集團啟動網絡建設,機械仆從們接到通知開始登錄工業助手系統。
在這種情況下,30名機械仆從擁有了“弟子”級別的權限,能夠通過彼此交換信息數據獲得經驗值,才有能力動手,把機器修復好擺在這里。
“能用不?”陳立東問道。
“可以進行一些運算,但經常發生錯誤,或者死機。”陳天吉說道。
“牛逼。”陳立東撫摸著眼前的鍵盤,這玩意起碼三十年了,還能開機就是奇跡。
“你們爭取把它的原理搞明白,將來我們應該會研究三進制的計算機。”陳立東吩咐道。
“是老板。”陳天吉答應下來。
“還有啥問題沒有?”陳立東問道。其實,他與機械仆從們能夠通過精神意識進行鏈接,但不適應,還是這種開口說話的方式更自然。
陳天吉回答道:“與工作基站的鏈接速度太慢,希望能夠抓緊提速。”
“行,我知道了。走吧,我們回去。”
說完,陳立東帶著一眾機械仆從向外走去。
而陳天吉卻留了下來,在這間密室里,還有一臺現代款的計算機,并有數據線連進來。
陳天吉打開電腦,開始用每秒幾十字節的速度登錄工業助手系統......
陳立東不知道的是,三進制的邏輯表達方式更符合計算機在人工智能方面的發展趨勢,也為計算機的模糊運算和自主學習提供了可能。
今天的安排,為智能制造加快了進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