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得上清觀,已過未時。三人也不多禮,徑直進了觀門,公孫真人正在院中和五六個年輕漢子說著事情。
三人靠過去,公孫真人停了一停,向他們微一頷首,接著說道:“如今賊首安祿山已在洛陽稱帝,部下賊眾有西犯陜郡之意,真是狼子野心!這些時日,我觀中已陸續派出精干道人,一為刺探賊情,二為安頓難民。然難民雖惶懼不安、急于求生,卻也不易勸至山中暫避,多數卻要投奔遠親。更有些原是洛陽城中的游俠、小盜之流,竟趁亂嘯聚,打劫難民,已被我觀中道人驅散。但我修道之人所為,終究是杯水車薪,若真欲以正道濟蒼生,不如因勢而導之。”
關大石等人聽得了然,皆表示愿聞其詳。公孫真人捋了捋灰須:“幾位施主都是素日與觀中往來的能人義士,如今也都在這附近山中隱蔽,老道以為不如各自為營,將觀中難民分流安置。并從難民中揀擇精壯者,暗暗招募為團練,嚴加管束操練。待時局向好,進可報國盡忠,退亦足以自保……凡此這些,實是老道窮己心智,所能想到的兩全之法。”公孫真人說完,面前的漢子們陷入短暫沉默,真人便又道,“大唐圣人皆崇道,鄙觀雖小,也曾受了符箓。諸位義舉,觀中道人自當參與,以作標榜。便有疑慮者,
(本章未完,請翻頁)
老道亦非強求,可自行去也。”
眾人見公孫道長說得誠懇,其間進退、利弊也自然清楚,便不疑有他,紛紛拱手答應下來。老道便將拂塵一揮,向身旁一名年輕道人點了點頭。年輕道人便自紫極宮側面小門進去,不久便引著一串難民出來,擠擠挨挨地站在當院,約莫五六十人,婦孺老幼有之,精壯勞力亦有之,眼神中皆是倉皇凍餒之色。
公孫真人長嘆一聲:“天地不仁,兵連禍結,萬物便為芻狗。鄙觀勢單力薄,不能保全各位鄉民,老道這里謝罪!”語罷竟向難民們長長地作了個揖,“如今有邙山幾位義士在此,可領諸位鄉民山中安頓,暫避戰禍,還請各自歸去罷。”
難民中亦有老者通曉事理,站出來拱手道:“俺們粗服布衣,倉皇到此,給道長添麻煩了。道長如此安排,便是再合適不過的。小老兒代家小拜謝道長收留之恩!”說罷伏地而拜,后邊零零落落三四人也跟著拜倒,似是家眷。
其余難民見如此,便也紛紛拜倒,向公孫真人稱謝不已。公孫真人忙扶起老者,呼觀中道人扶難民們起來說話,一眾道人與難民依依惜別,說些寬慰話語。關大石等八、九個漢子見得此景,心中既有觸動、又頗多喟嘆,有的眼眶卻也紅濕起來。
一番交代后,難民便自行分了好幾股,跟著這幾位義士分頭下山。臨行前,關大石拉住一個相熟道人,將楊三郎、陸秋娘的生辰詳報與他,道人笑著略一推算,便道上元日即是吉日。
關大石道謝再三,又討了根紅蠟燭,塞給了楊三郎。兩人便引著難民下了翠云峰,又拽著馬匹當先帶路,馬上坐著腿腳不便的老嫗、幾名年歲尚幼的孩童,后面跟著十幾個難民緩緩而行。馬沖則綴在最后面,防止有人落單。
到得谷內,天已全黑,一眾難民借著昏暗天光,分辨出山谷溪流邊的幾間茅舍,心里才有了幾分著落。走得近了,才陸續停了下來。
關大石與楊三郎先將老嫗和孩童扶下馬來,才將眾人當晚如何歇息,做了些分配:兩名抱著嬰孩的婦人同秋娘、關虎兒擠在一間,將就幾晚;楊三郎將馬忠走后空下的那件茅舍稍作收拾,供其他婦孺歇息;其余老少男丁則分別在關大石、馬沖的茅舍中歇息。
如此安頓停當,眾難民也沒什么異議,各自遵照安排歇息去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