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愧是少年班啊!”陳教授道:“四人分別排第一、第三、第七和第八。”
“我們繼續看下去吧!”薛教授道。
“第九的是計華!”
“第十的是田峰!”
“第十一的是孟廓!”
“……”
陸風是薛教授班級的,他道:“根據成績,參加麻省理工國際理論物理競賽的人員是紀鐘、卓越、邱光、陳詩、蕭寒和陸風。”
薛教授掃視眾位教師,道:“各位教授沒意見吧!”
“沒意見!”眾人連連道。
“加入124計劃的人員是紀鐘、邱光、陳詩、蕭寒、陸風、衛炅、洪吉、計華和田峰,如果卓越加入的話,也加入進去,如果卓越不加入進去,把排名第十一的孟廓加入進去。”
124計劃一共要選十個人!
“沒意見!”眾人道。
“還有我要和可以加入124計劃的人談談,畢竟加入124計劃就要常年做地下工作者了,我們不能強迫他們加入。”
“是這個道理。”眾人道。
下午,還是那個禮堂中,薛教授把參加麻省理工國際理論物理競賽的名單公布出來。
有人欣喜有人愁,畢竟入選的人只有六人,接近三百人才選六人,這是在頂尖人才中五十中挑一。
所以,幾乎所有人都面露愁容!
“同學們不必泄氣,不成為國際理論物理競賽中的一員,不是你們不夠優秀。”薛教授道:“以后的道路還很長,誰又知道明天會發生什么呢!”
“你們聽說過阿克塞爾羅德嗎,他是諾貝爾化學獎得主,21歲的他還在紐約大學哈里曼實驗室當志愿者職位。”
“23歲時,在工業衛生實驗室做檢測食品和維生素,一干就是十年。”
“34歲時,他才遇到自己的貴人,在實驗室各種打雜的他,因為上司的要求,去找一位叫做布羅迪的人討論一個研究,一些治療頭痛的藥的有效成分是什么,兩人開始了第一次合作,研究清楚了乙酰苯胺的代謝和途徑,以及其重要的產物乙酰氨基酚,這就是日后鼎鼎大名的泰諾。”
“后來他進入了布羅迪的實驗室工作,當實驗技術員!”
“在布羅迪實驗室,他產出頗豐,發表了多篇研究論文,甚至實驗室的諸多問題因為他的方法迎刃而解。”
“后來他離開布羅迪實驗室,去讀生化博士!”
“他花了一年讀完博士,43歲他遇到自己的第二位貴人,凱蒂!”
“凱蒂讓他擁有自己獨立的實驗室,并且給了他日后最重要研究的方向,腎上腺素與去甲腎上腺素的代謝。”
“49歲時,他有了里程碑的發現,去甲腎上腺素作為神經遞質的再攝取機制。”
“之后就有了百憂解,甚至至今所有的抗抑郁藥物都是基于他的研究。”
“58歲時,他拿到諾貝爾化學獎!”
“這么勵志的人,值得你們去學習,而你們現在比他同齡時要優秀許多,我相信人人都有奇跡發生,你們也要相信自己就是奇跡。”
所有人都被薛教授的話說的振聾發聵,熱血沸騰。
是啊,要相信自己就是奇跡!
“今天的你們,不代表明天的你們還是今天的自己,我們是青年,我們是未來,我們是希望!”
說到最后,他自己都被自己說的熱血沸騰。
誰都有過青春,他感覺自己的青春又回來了。
“我們是青年,我們是未來,我們是希望!”不知是誰大叫一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