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茗茗曾看過人間的一句俗話:“金窩銀窩,不如自家狗窩。”這話聽起來極為的雖糙,讓她一開始根本就無法理解。
但想通之后,卻發現的的確確是這般道理。
或許聽上去有些粗俗,但又極為的深入人心,這是那些狼藉天涯的游子們,心中一句實實在在的感慨。
“什么時候回家?”
這是人們互通書信或他鄉遇故知時常說的一句話。
回家,永遠是人間難以割舍、抹不掉的情懷。
無論是天南,還是地北。
無論是舟車,還是鞍馬。
只要能回,就一定要回。
列山可以算是趙茗茗的家。
但趙茗茗總覺得自己的家,和人類的家總是有些區別。
因為想起列山的時候,她的反應只有無趣和死板。
卻是沒有人們想起自己家是那種溫馨與依靠的感覺。
天下兩大文宗之一的通今閣,卻是把個人的塑造分為了另個部分。
第一部分,修身。
第二部分,齊家。
只要做到了這兩點,就已經可以傲立于天地之間而無愧其贈與。
就連那些闖蕩江湖的浪子,酒過三巡之后,都會眼眶微紅,聲音沙啞,極為動容的說一句“我的老家……”
無論是以何種原因離開,無論曾經在那里收到了多少傷害,無論在路上的日子給了多大的解脫。
但總有一天,低頭看著馬蹄車轍印時,心中突然就會升起一陣厭惡。
這就是該回家的時間了。
水是故鄉清,月是故鄉明。
即便是歷經了烽火連三月的離亂,最讓人牽掛的也是一封家書而已。
家鄉或許遠在萬里之外,但舉頭望去,就能看到同一輪明月,這倒是給離人的心頭,稍稍多了些慰藉。
趙茗茗覺得自己離開家,是有足夠強大的理由的。
但人類如此的思念故鄉,為何卻還要整日整日的在外奔波?
難道他們不喜歡團圓?
這豈不是自相矛盾?
離別,不論在人間還是在九山中都是一個很讓人討厭的字眼。
因為離別總是意味著親近的人會走向兩個不同的方向。
趙茗茗也之所以在列山上,在族中那么的冷清淡漠,就是因為她知道相逢的終極便是離別。從相逢那刻算起,分離的日子就近在眼前。孤身一人,衰草斜陽,霜降大地。
而后不斷的重復這個過程。
一輩子便要經歷無數次這般的離殤。
趙茗茗經歷過一次刻骨銘心的離別,所以她才會選擇如此將自己的心全然封鎖起來。
不過她早已不再悲傷。
那些往事,都化作了點點殘淚,收在了心底出。
在她母親死去之后,父親趙澤告訴他,離別只是為了下次更好的重逢。
草長鶯飛,花紅柳綠,那是一個本該異常燦爛的季節。
但列山上下卻是一片縞素,面色悲涼。
年幼的趙茗茗在族人和父親的開導下,并咩有什么多余的想法,但也覺得這股子難受,像是吃魚是背刺卡住了喉嚨。
記憶里很多班駁多彩的事情,卻是悠忽一下變的蒼白不已。
她抬頭看這夜空與星河,哼唱著不知從哪來聽到的曲調。
這歌聲從她的嘴里哼唱出來,有從耳朵里聽進去。
這一唱一聽間,卻是了斷了所有記憶的來路和歸途。
橫亙在趙茗茗面前的,是一條無法泅渡的河流。
這條河流關于年幼,關于青春,關于成長,當然也關于離別。
死亡是每一個生命最終都將到達的彼岸。永恒是留不住的,離別間的重逢也是短暫的。
離別終須還是要離別。
當時的趙茗茗,對父親的話篤信不疑。
但在日月流轉之后,她卻是知道這才是世間最大的謊言和騙局。
不過這種假象,卻很能令她有有些滿足。
在期待的同時,又有幾分忍不住的彷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