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倒是有趣……我與你井水不犯河水的,為何要如此花功夫殺我?”
小機靈問道。
“你有一肚子故事,我也有。但你用故事來做了什么?”
絕音書問道。
這讓小機靈卻是難以回答……
他的故事,倒著實沒有用在正道上。
圖自己開心,也為了一時的炫耀,但這兩種原因,卻是都無法放在臺面上大大方方的說出來。
絕音書出生在一個小山村里,村子里最有文化的,當屬一位老說書人。年幼的絕音書最喜歡做的,就是在傍晚的時候,趕去聽他說書。只不過那位老說書人,早就放棄了本行,正巧這存在位于交通要道,他便在村口開了一間茶棚。賣茶,也賣酒。行路人喝茶,他自己喝酒。茶棚里還養著一條瞎了一只眼的老狗,整日整日的不見動彈,總是懶洋洋的趴在那里曬太陽。似是對陌生人早已習慣,無論是誰靠近,它都沒有任何反應。
這條老狗是老說書人唯一的伙伴,起碼在絕音書纏著老說書人講故事前,都是如此。一人一狗,相差甚遠,人養狗,無非是圖個陪伴罷了。但是這條老狗跟老說書人可不是一般的投緣,不僅因為他們都很老,還因為他們的身子都是殘缺不全。老狗瞎了一只眼睛,老說書人少了一只腳,一只左腳。他本是世居在此,小時候爹害了一場大病,沒救過來,娘親便狠心的丟下他獨自改嫁。一個寡婦生活自然艱苦,但若是丟了自己的孩子,這是無論如何也說不過去的。村里人看他可憐,便也時常接濟一二,就這么吃著百家飯長大后,他卻是也離開了村子,到外面闖蕩。等他再回來時,已然很老。曾經認識的人十有八九已然過逝。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這是每一位園游客經年之后回刀故鄉后,都經歷的一步。
回來的第二個秋天,老說書人在茶棚上搭建了一座閣樓,當做自己的住所。那條老狗在晚上也會上到那閣樓上睡覺。他剛回來時,是孤身一人,沒有伙伴,也沒有狗。這只狗不知什么時候突然冒了出來的,便就這么一直待了下去。
老人早已不再說書,但干了一輩子的本行,哪能這么輕易舍棄?總是有管不嘴的時候,這么一來二去的,卻還傳出了些名聲,十里八方的人都聽說這村口兒處的茶棚里,有位經歷豐富的老說書人,竟是讓茶棚的聲音都好了起來。絕音書就生活在村中,自是近水樓臺先得月。年紀小,擠不到前面,只能站在人后靜靜地聽著。他腦子伶俐,聽得久了,便能把這些故事全都一個字一個字的記在心中。每當老說書人咳嗽休息,或是起身去添一壺酒的時候,他便會給眾人把故事續上,繼續說下去。久而久之,他的位置從末尾換到了老說書人身邊。直到最后,這老說書人卻是只在一旁補充,那大段大段的話,卻是都讓絕音書來說。
雖然他的聲音很是稚嫩,有些關鍵處的情緒把握的也不夠完滿,但一個小童來說書,畢竟是個極為新鮮的事情,一老一少配合的也著實默契。日頭快要落山前,眾人才會三三兩兩的離去,絕音書邊幫著老說書人收拾茶碗以及地上的花生皮。這是一個夏天,即便看著日頭已然偏西,確實還能夠掛在那里一動不動的待上一個多時辰。老說書人在忙活完了茶棚中的生意后,便主動教絕音書識字寫字。最先交給他的,是“忠孝節義”四個字,并告訴他,此乃人立身之本。尤其是一肚子故事的說書人,更是要牢記這四個字才好。故事里的反派,定然是破了這四字的戒律,而那些個真英雄,大好漢,則是用自己的生命,和鮮血,把這四個字演繹的淋漓盡致。
“字可以不認識,書可以燒掉。但這忠孝節義就像飯不能不吃一般,必須得代代相傳的,你說是也不是?”
老說書人對著絕音書說到。
誰能想到,這句平淡無奇,又老生常談的教誨,卻是把絕音書徹頭徹尾的影響到了如今當下。
后來他成了個說書人,還是個頗有威懾的殺手,在江湖上也算是有了自己的名號,但老說書人對他說的“忠孝節義”卻絲毫沒有一刻會淡忘。
殺人雖然賺錢,但絕音書都認為他殺的是該死之人,都是破了那四字戒律之人。這樣的人殺了,沒有任何負擔,這樣錢賺了,也不會有任何愧疚。同樣,小機靈在他眼里也是如此。
“你不配說故事。”
絕音書說道。
“難道說故事就一定得是說書人?說故事就不能是只為自己圖一樂子?”
小機靈反駁道。
他終究還是把自己的原因說了出來。
但顯然,這不足以讓絕音書有任何動搖。
他的右手仍然握在刀柄上,不斷的開合,發出“啪啪”的聲音。
相比于旁人花錢買命,他自己真心想做的事,當然會更加執著。
小機靈看著他,嘆了口氣,心知眼前已成死局,決計是無法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