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是末代皇朝,一位酷吏所著。其人被時任人皇倚重,剪除異己。后來此人竟將如何如何羅織罪名、陷害殺人的心得體會專門寫成一書,頗為自得的傳閱眾人。但凡看過之人,斗破自嘆弗如。即便是被他誣告陷害的,也都冷汗直冒,心服口服,不敢喊冤,甘愿受死。如此深沉機心,當然也為其招致了殺身之禍。人死如燈滅,但這本書卻一直得以留存。
至于這書名,卻是后人根據內容隨便安放了個妥帖。因為其中出現最多的詞,便是“羅織”二字,因此得名為《羅織經》。
“為害常因不察,致禍歸于不忍。信人莫若信己,防人毋存幸念。此道不修,何道當修乎?”
劉睿影忽然開口,背了一段古語。
傅云舟聞之色變!
他卻是不知劉睿影究竟是在哪里讀到的《羅織經》內容。這本書一直存放在詔獄之中,即便是他這樣的典獄想要一觀,也得層層申請,逐級批示,方可勻出一炷香的時間。而且不得抄送,不得夾帶,不得口傳他人。
傅云舟的變化在劉睿影的意料之中。
當初這本《羅織經》他可是看的比傅云舟久的多,一直翻倒最后的封底,才看到上面打著一方詔獄的印戳,所以他才知道這本禁書應當是一直存放在詔獄之內,旁人根本不會得見。
這世上最親密的關系莫過于父子,可是逆子卻一直都存在。世上最深厚的恩德莫過于君主和臣子,但是奸臣卻從未斷絕。
每個人的內心藏著太多的欺騙,絕不能光看其外表。就像這四季輪回,自然無情,人間的世事也是如此。所以相信別人不如多提點自身,時時刻刻的防范,不心存僥幸,才是王道。
劉睿影用一句《羅織經》中的話,即暗示了自己對太上河一事的立場解釋,也同時無聲的告訴傅云舟,卻是別想用這一套來對付自己,否則只能是徒勞。
“劉省旗都問了咱們詔獄喝什么茶,怎么過了這么久,還讓客人干坐著?”
一道悅耳的女聲傳來。
并不年輕。
但卻清脆動人。
一字一詞都說的字正腔圓。
連在一起聽上去就像是用刀尖觸碰風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