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話他只能在心中想想,卻是不能放到明面上來。但要是有人能揣摩到位,自是讓狄緯泰甚為寬心。
李韻站在后方,看到兩人這般斗嘴,心里不住一陣冷笑,頓時就覺得這一幫讀書人,無論修為多高,筆力多強,也只是鼠目寸光,為了一點口舌之快,卻是在擎中王府的大廳里就爭的面紅耳赤。
“諸位遠道而來,辛苦辛苦!”
狄緯泰話音剛落,擎中王劉景浩便從屏風后走出來說道。
其實他早就到了,只是剛要現身時,便聽出狄緯泰和徐斯伯二人言語帶刺,就停住了腳步。
身為地主,當然得不偏不倚。
所以他才會站在屏風后多聽幾句,待不得不的關頭,才走出來打個圓場,給互相一個臺階下。
狄緯泰與徐斯伯眼見擎中王劉景浩走出,也紛紛行禮問好。
“二位先生不必多禮,要說榮幸的應當是在下才讀。一介武夫,胸無點墨,仗著有點膽量,才有塊地盤安身立命。和兩位先生以及博古樓、通今閣中的賢達無法相比。”
擎中王劉景浩說道。
隨即坐在了屏風下的椅子上,眾人見狀也紛紛落座。
而后便有仆俾上茶,個個都是豆蔻年華的少女,國色天香。
文人本風流。
現在這些貌美的仆俾站在身側,手捧香茗。
少女的體香與茶香混合在一起,卻是讓許多讀書人未飲酒,便醉了三四分。
“擎中王閣下謙虛了,老朽代天下讀書人感謝閣下能做東舉辦這樣的文壇盛會。”
狄緯泰起身說道。
卻是把剛才徐斯伯端起架子,高高在上的風頭搶了過來。
代天下讀書人這話可不是能隨意說出口的。
無論是博古樓還是通今閣,誰都不敢說自己就能如此。
狄緯泰這樣說,褒貶分明。
即體現了擎中王劉景浩天下五王之首的地位,又讓博古樓在無形之中上了個臺階。
只要擎中王劉景浩接過話茬,那便代表他在心里默認了博古樓乃是天下文道之首。
擎中王劉景浩哪能聽不出他將這難題拋給了自己?
這世上有些東西可以接,有些東西卻不能。
如那女子的香帕、繡球,自是接的欣喜滿滿,但狄緯泰的話,要是接不好,剛剛端平的一碗水,那可就朝著一邊兒灑兩個精光。
“我可不敢貪天之功,要是沒有其余四王的鼎力相助,這樣的盛會怕也是慘淡收場。”
擎中王劉景浩說道。
狄緯泰將自己擺在文壇至高,他便可以淡化自己“五王之首”的地位。
這樣一進一退,反而很是委婉的告訴狄緯泰他并不是來做裁決,認定日后博古樓和通今閣誰上誰下,他只是出于對讀書人以及文道異一途的尊重,彰顯地主之誼罷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