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氏和錢氏婆媳站在屋檐下,瞧著家里面的熱鬧,心里面都帶有幾分的喜氣,周氏望著錢氏提議:“老大家的,明天你帶著孩子們回娘家的時候,都備一份禮物給親家。”
錢氏明白婆婆的好意,但是她卻不想受這個好處:“娘,去年我娘家的喜事多,家里面都是讓我帶厚禮回去。
這大過年的日子。我要比弟妹們還要多帶一份禮物回娘家,我娘家的老娘會饒不了我的。她一向都和我說,我這個當大嫂的一定要心正,家里上上下下就能夠心往一處使。”
“我要向親家母學習,我這心里面總想偏你們一些,這個家里面,最辛苦的就是你和老大兩人。閣兒這個大孫子也沒有占什么光,反而早早為家里面的生計奔波。”
錢氏聽周氏的話,心里面欣慰不已,她一向知道公婆是少見的明理人,在許多的時候,他們一家人縱然是吃了一些虧,心里面也沒有多少的計較。
錢氏瞧一瞧天色,時辰還早:“娘,路途有些遠,杏兒一家人沒有這么早來。
你進房間暖和身子,這外面的事情,有我瞧著,還有孩子們幫著瞧著,我們一定會讓杏兒一家高高興興來,回去的時候,也一樣高興的回。”
周氏眉眼含笑:“有你這個當大嫂的在,我從來不擔心杏兒回娘家受氣。”
錢氏瞧著周氏進了房后,她去大廚房瞧著圍著灶火坐的戚家姐妹,很自然的安排了家里面的事情,戚善給安排搬運柴火。
戚善歡歡喜喜的出了大廚房,她坐在灶房聽姐妹們說來說去,都是一些小事情。
比如過年前,東家的女子匆忙定下了一門親事,聽說男家給的彩禮高。西家的女子戴了一朵花,是她未婚夫在城里給她買。一個個的名字很是耳熟,但是人卻比較的陌生。
戚善多聽見幾句后,便把人和事混雜了起來,實在是戚家村許多人家喜歡用“招娣”“來娣”給女兒取名字。
大家接連說幾個同樣的名字,年紀又相近人的事情,別說戚善聽不明白,戚鶯都是一邊聽一邊反過來問,這又是那一家的人?
戚善走到后院里面,雖說冷風吹得面上不舒服,可是她不用去分辯那些故事里面的主角,不管那家的女子出嫁,或者她們佩戴的花,都與她沒有有關系。
戚善這一時忘記了曾招娣姐妹,她的心里面只能夠關注自家的姐妹。
戚善把柴火送進大廚房,見到大家已經在做事了,她左顧右盼尋不到插手的事情,直接出了大廚房往后院去,她還是去砍柴吧。
戚培基出房間來,在院子里面站了站,聽見大廚房里面熱鬧聲音,他直接往后院走去,一年到頭,對他來說,也只有這一日最清靜。
“咔嚓,咔嚓,咔嚓。”很有節奏的砍柴聲音,戚培基一下子便知道誰在做事,他停了下來,聽了一會,見到戚善沒有停下來的意思,他轉身往回走。
戚培基回到房間坐著,一會后,周氏滿臉笑意進了房間,瞧見戚培基面上嚴肅神情:“老爺子,這大過年的日子,杏兒一家人又要回來,你臉上也要多點笑容。”
戚培基瞧著周氏:“你沒有往后院走一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