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大學,到研究生,你學的才是“知識”。
跟你工作直接相關的“專業型知識”。
以前國泰民安,歌舞升平,國家有底子這么搞,現在可不存在。
各個城池沒那么多錢,請老師教你什么唐詩三百首,教你a、o、e。
你要當工人,不需要認識字,直接干活。
你要搞數學,搞物理,不需要知道唐朝和宋朝哪個在前面。
培養一個科研人員需要三十年,放在幾十年前,還勉強算正常。小初高九年,加上本碩博,四十歲博士畢業的人不少,其典型代表是醫生。
放在現在就不得了了。
一個研究異空間的科研人員,要培養三十年,這三十年里無法從事勞動生產,便要社會承擔他的生活成本三十年。
這代價誰頂得住?
但是,潘哲考慮的卻不是這個方面。
徐來又想歪了。
“按照年齡來算,十五歲左右的青少年剛好可以系統學習異空間的相關知識。但等到他可以從事異空間方面的理論研究,他卻已經四十五歲了。我打算他可以活到八十歲,也假設他在老死前可以一直以充沛的精力進行腦力勞動和研究。”潘哲說道。
“但是,隨著我們對異空間理論研究的深入,知識必然會不斷累積,會越來越多。這造成的結果是,想要從事科研,需要學習的時間會越來越長,我們培養科研人員的周期和成本也越來越長。會從三十年,變成四十年,五十年,六十年。”
徐來嘴巴微微張了張,卻感覺嘴里干澀無比。
他知道潘哲的意思了。
假如培養一個異空間方面的科研人員需要六十年,那會發生什么?
先不討論總部和社會需要承擔的成本。
你十五歲學習,學六十年,七十五歲可以從事研究,然后好了,你研究個五年就可以去世了。
這還是最理想的情況,人到了六七十,全身器官退化,大腦反應遲鈍,還學習個屁,研究個屁。
潘哲說完,就這樣看著徐來。
徐來也看著他。
潘哲知道徐來懂了他的意思。
然后,潘哲揉了揉眼睛,說道,“我不是搞科研的,也不想搞什么學術啊,創造啊,但我自己創造了一個概念,這個概念是一個關于臨界點的概念。”
“其大致意思就是,我們的知識是在不斷累積的,而人想要從事科學研究,又需要學習。隨著知識的累積,我們從事研究所需要的學習的時間,終有一天會等于甚至是超過我們的壽命。”
潘哲說到這里,徐來接過了他的話。
“只有等于,沒有超過。當學習知識的時間等于我們的壽命時,我們就再也無法向前推進理論科學了,所以學習知識的時間在宏觀程度上永遠不會大于我們的壽命。”
“沒錯,”潘哲深深的看了一眼徐來,“這是個很嚴肅、很悲觀的問題。如果我們對于生命科學的研究速度,比不上其他領域知識累積的速度,那么這個臨界點早晚都會到來。”
潘哲說完,徐來感覺胸口有點沉悶。
這不是他現在應該考慮的東西。
但卻是他遲早要考慮的東西。
半晌后,徐來做出了決定,看向潘哲,兩人的目光在半空交會。
“您放心,我會盡量將冬眠技術的相關研究成果帶回來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