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考慮是不是改成4K或5K一章,一天2更。有時候2K很難把一個故事情節講完或者講細,導致追更的時候,讀者會覺得看了個寂寞?但是缺點是,4K或5K有灌水嫌疑,你們的意見呢?歡迎讀者們留言發表自己的看法。)
前世的時候,小靈通業務最早是98年在浙省余杭地區開通的,實行單向收費,月租費20元,資費每分鐘0.2元。
小靈通采用的是微蜂窩技術,通過微蜂窩基站實現無線覆蓋,使傳統意義上的固定電話不再固定在某個位置,可在無線網絡覆蓋范圍內自由移動使用,隨時隨地接聽、撥打本地和國內、國際電話,是市話的有效延伸和補充。
后來一些家庭固定電話可以不用連接電話線就能接打電話,其實也是這個原理,小靈通無非是把信號范圍擴大而已,所以其本質上還是固定電話,是無線固定電話。
小靈通剛推出的時候,還是電信一家獨大處于壟斷地位的時候,當然不可能推廣這么便宜的業務,所以小靈通一直沒有被全國推廣,甚至被壓制阻攔,適用范圍僅限余杭地區。
但是后來情況不同了。
移動把電信的固話和手機業務拿走了,即將拆分的網通又要拿走IP電話業務,而電信又沒有移動牌照,相當于電信已經徹底失去了通話市場。
這怎么能行!?
所以小靈通業務就從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處境,一下子成了電信的香饃饃。
沒有移動牌照不要緊啊,反正小靈通不是移動手機,是無線固話,盡管兩者的基本通話功能沒有什么區別,但并不違反紙面上的規定。
這空子鉆得……嗯,至少有理有據,說的過去。
為了跟移動打擂臺,電信老大哥真可謂是絞盡腦汁,手機業務沒了就搞IP電話,IP電話又沒了,就搞小靈通,越挫越勇有木有?
而且俗話說得好,事不過三。
電信把小靈通搞起來之后,估計上頭也不好意思了,沒有再對其下手,即便移動方面對小靈通各種圍追堵截和詆毀,小靈通業務依然做起來了,只用了4年的時間就把用戶數量做到了1個億!
當然,這是前世的情況,小靈通是2001年下半年部分地區試運營,到了2002年下半年才全面開花的。
今世這會兒,2001年才剛過完年,電信此刻正為即將拆分出去的網通而頭疼呢,哪里顧得上小靈通業務。
但是電信顧不上,方杰為了多掙點錢,不介意主動推一把。
而且這事交給王長旭,由他這個電信內部明星中層干部來提出這個項目計劃,既可以引起電信高層的關注,又能給王長旭增添資歷。
你們不是說王長旭才升職半年,資歷太淺,差點火候,不適合再提拔么?
那現在人家提出了這么一個雪中送炭,能給電信重新找回面子的項目方案,加上此前的IDC數據中心、51ka相關業務,同時又是在網通拆分出去前夕的大背景之下……
那么,差的那點火候,現在是不是就到位了呢?
王長旭是個聰明人,所以當方杰繞了半天,點明了小靈通業務的性質后,幾乎在一瞬間,他就把這件事及其潛在好處,想了個透徹!
貴人哪!
在王長旭眼里,方杰就是他的貴人!
其實這事兒如果上報到電信總部,估計高層也會把方杰當貴人——這可真是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
方杰的目的當然也沒那么單純:“項目上報上去后,我就一個要求:小靈通充值業務,交給我的51ka來代理銷售。”
“當然當然!大家是老朋友了嘛,我們跟51ka的合作一直都是很愉快的嘛……”
上面這句話可不是王長旭說的,而是他想明白這一切后,回家立即寫了一份報告上去,然后上頭高層的原話就是這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