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游歷史上,如果要論哪一款游戲的內部市場經濟運行機制和規律,與現實經濟最為接近,應該非《eve》莫屬了,因為市場上流通的東西,除了最基礎的一些艦船和圖紙,其他所有東西幾乎全都是玩家自己生產制造的。
《夢幻西游》什么的只是游戲經濟回收做的好,沒什么現實參考性,即便論及游戲經濟回收,《eve》也比《夢幻西游》強了百倍不止。
方杰在策劃《金庸奇俠傳》的時候,所謂的「萬物皆有用」,其實就是借鑒了《eve》的這一套機制,但即便如此,也無法與真正的沙盒游戲相提并論,做不到真正的萬物皆有用。
這也是《eve》長盛不衰的原因之一,游戲內部經濟完全符合市場規律,無論游戲怎么改版、玩法怎么調整,或是游戲內部供需關系發生變化,市場都會進行自我調節,而且這個調節是游戲里每一個玩家共同作用的結果。
《eve》里的交易市場,非常像現實中的股票交易市場,有賣單也有買單,有時候雙方掛單的價格差價僅為0.01星幣,因為游戲里礦物交易,每單成交量經常是幾千萬甚至上億個礦物,小數點后兩位每變動0.01,那都是關乎多賺或少賺幾百萬星幣的大生意。
由于游戲內部供需變化有一定的延遲性,比如玩家近期損失較多的艦船,而生產制造艦船又需要大量的材料和等待時間,每一個星艦制造商每次所能生產制造的艦船數量也有限,這就導致供需變化傳導到市場行情價格有一個時間差。
因此,這中間就會產生另一種有利可圖的經濟模式:期貨。
就像現實中,因為季節變化、政策調整、突發情況等等因素,往往會使得某一類原材料價格突然暴漲,生產制造商為了對沖這樣的風險,經過對未來的行情判斷,提前與供貨商約定將來某個時間的貨物交割價格。
游戲里沒有期貨交易市場,但并不妨礙精通證券的方杰做期貨生意。
整個操作流程就是,先預判未來某一類或某些類原材料、成品星艦、成品裝備的需求量會大增,導致價格暴漲。
之所以有這樣的預判,當然是因為他隨時可以挑動游戲內部進行軍團大亂斗,這個在上個月的試水操作中已經得到了證明。
有了這個預判,第二步就是抄底囤貨,讓國人礦工幫忙挖礦囤貨,使得市場上每天供應的礦物很有限,供不應求導致物價暴漲,至少維持一個高位價格。
甚至有必要的話,花錢購買充值點,然后用這些充值點在游戲點卡交易市場里換取大量的游戲幣,并用這些游戲幣在市場上進一步大量掃貨,類似莊家在股市里建倉的操作,不斷推升礦物價格。
原材料礦物價格的提升,會傳導到游戲里方方面面,最明顯的就是會進一步推高星艦制造的成本,導致成品星艦的價格水漲船高。
在此期間,軍團旗下的制造號用前期囤積的物質,開始大量生產目前的戰斗主力星艦,減少不斷增加的礦物庫存的同時,以增加產品附加值。
第三步,就是讓沉寂一段時間的安插在各軍團里的間諜們發揮應有的作用,讓游戲里的消耗開始加劇。
內耗一加劇,星艦的需求量便大增,游戲里的制造系玩家,見造星艦有利可圖,便開始大量生產星艦,而生產星艦,又需要大量的原材料,尤其是軍團內部的后勤制造號,那是剛需,軍團內部成員星艦損失慘重,必須補貨才行。
這時,方杰就開始收割了。
一方面逐步往市場投放已經制造好的星艦,在別的制造系玩家還在等星艦制造完畢之前,他就已經在出貨了,賺取大量的游戲幣。
另一方面,逐步高位出貨礦物給游戲里制造系玩家,大量賺取這些制造系玩家的游戲幣。
這個過程中,方杰賺取的差價,不出意外的話,是進貨囤貨成本的2-5倍,之前10星幣一個立方的礦物,現在價格可能已經暴漲到20多星幣甚至30星幣了,上百億上千億的礦物砸出去,那都是幾倍的利潤往回收。
但這還沒完,這只是第一波收購,賺的只是虛擬游戲幣而已。
由于游戲里艦船、材料、裝備價格暴漲,導致戰斗系玩家需要花更多的游戲幣購買這些游戲道具,以至于入不敷出。
怎么辦?
老外們有錢,又懶散慣了,游戲幣沒了,那就通過充值購買大量的充值點,在在游戲內部的點卡交易市場上換取游戲幣唄!
而一旦用充值點換游戲幣的玩家暴增,那么點卡交易市場上流通的游戲幣就會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