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選擇不見得就不好,導演或許更懂自己的鏡頭,但是電影比電視劇要精貴得多,剪輯的節奏控制是一個大學問,不少剪輯師也確實拯救了電影。至于有些特制的導演剪輯版,質量是不錯,就是太冗長,不符合電影商業規矩。
虞芷芃看得清自己的能力,就連電視劇都沒有自己剪,電影就別逞強硬來。不過剪輯師的人選,她還是更加信任邐君工作室的孫大虎。
各家制片公司也都各有人選和說法,大會小會開了幾次。終于,虞芷芃讓備選的剪輯師都上場,每個人都初步剪輯一版,然后進行制片人盲選評分。
然而,虞芷芃還是小看了天下英雄,統計投票的時候,連她自己也沒有選中孫大虎,而是一個業內剪輯師大佬,孫大虎剛剛聽到對方的名號就面露膜拜之色。
得,靠本事的人就是了不起。孫大虎自愿免費成為大佬剪輯師的助手,跟著進了剪輯室打下手。
至于配樂等等后期工作,虞芷芃干脆地放手,讓這些大公司提供高水平的人選進場制作。
導演的功能到這里,也已經算完結,可以收拾收拾回家休假了。不過虞芷芃可不會放過探索行業的機會,她以聯合出品的身份,全程跟蹤觀摩了《風聲》的審核修改還有宣傳工作。
電影的渠道和電視劇完全不同,一個要走電影院線的資源,一個是依靠電視臺和視頻網站,其中的利潤分配體系就更加復雜,能把外行人繞暈掉。
《風聲》背后有幾個大公司的支撐,倒不會像獨立電影那樣,愁沒有上映的機會,可是人家的影院是商業機構,也要考慮成本和收益。
按照行規,票房的一半以上都是影院的場地收入,這代表你的影片賣座與否,直接關系到了院線的利潤。電視劇賣的是收視率換廣告,反正沒有額外收費,或許存在某些固定觀眾盤和相對滯后性,質量好壞的數據體現不明顯。電影票就是實打實的實時反應,不好看,觀眾恨不得當場退票,順便鼓動親友進行抵制和吐槽,隨便什么人的粉絲都撐不起整部電影的票房能力。私底下的刷票行為其實是純貼錢,并不是常規做法。
所以,除非是有號召力強大的巨星演員和導演,又或者是有海外票房獎項進行背書,普通電影是真的沒有多少電影院敢大規模推進,一般會少量點映后根據上座情況,進行增加場次或者撤檔的操作。
《風聲》確實是有一群二三線的知名演員,卻沒有超級巨星,更沒有鎮場的大導演,幾乎可以被院線當做冷門檔期的主打影片,也就是沒太多人去看電影,但是多少有收入進行影院日常維護。
然而大公司發揮了他們的威力,幾番運作后,竟然擠進了新年后的一個中等時間段,并且做到了三四線城市主流影院也保證有場次。當然了,影片的收入就進行了讓步。原本為了鼓勵影片制片,也因為新片總能有點熱度,首映一周的票房分成會有利于制片方,后面觀影人數變少,票房收入就會照顧到影院的維護成本,分成傾向于給院線,不過每個影片的合約檔次也有差別,這個暫且不提。這次,《風聲》的首映票房分成,差不多都保持在了一個平均水平,也就是制片放棄了頭湯,讓利給影院,反而追求長期票房的潛力。
這個方案剛剛被提出的時候,虞芷芃都挺意外的。因為《風聲》好歹有懸疑的成分,前面百分之九十都是不確定“內鬼”的人性斗爭,到了結尾才揭露謎底。看完了,知道了底牌,整個電影的價值就降低了,回看人數大概率遠遠不如那些喜劇或者情感類電影,觀眾可以反復體驗相似的感受,而這些多刷觀眾也是票房的重要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