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員在手上的表格簡單填寫了一下,非常禮貌地送上了一個小鑰匙扣,算是配合調查的小小贈品:“謝謝您的回答。”就算鐘憶甜有掩飾,火眼金睛又身經百戰的小青年依然看出她是李玉橙的粉絲,他是沒有看過影片,但是對演員多少有點常識,《風聲》的主演,差不多每個的身份履歷都吊打李玉橙和莫知惶,說他們表現合格是可信的,要說他們蓋過其他演員,那就是粉絲濾鏡過頭了。
鐘憶甜當然不知道對方的腹誹,回答完畢就拿著小飾品回家去了。因為搶票不容易,影廳所在的位置離她家挺遠的,夜班車沒有相關路線,只能打車。這次看電影,不僅全價買票沒優惠,還要付出不菲的打車費,對上班族打工人來說,就是真愛啊。
看電影的普通觀眾和粉絲都陸續回家洗洗睡了,最多發個朋友圈之類的炫耀一下。但是職業影評人才剛剛開始工作。
《風聲》制作團隊財大氣粗,自然有打點到方方面面。首映禮是為了進行宣傳,主要出席的都是明星和合作伙伴,力求做到閃瞎人眼。但是電影票房才是無可指摘的成績,而票房后續都要看觀眾的反饋。
相比于觀眾的口口相傳,廣大群眾從很久以前就學會了參考職業影評人的意見,相當于有事沒事問問“專家”。可能某個影評人和你想的總是很一致,又或者某個影評人說話非常犀利,那么他們所說好的影片,你大概率就會有興趣去看看。同時,如果知名影評人對某個影片大罵特罵,觀眾在可有可無時就會避開那個影片,選擇同期其他的作品。就算是新時代網絡呈現了反權威的風潮,大部分人還是依賴于聚集效應,影評人你方唱罷我登場。
所以,一般投入巨大的影片,都會提前給影評人們招呼一下,倒也不會求人家顛倒黑白亂說好話,那是砸招牌。而是如果覺得電影好,那就認真夸獎,如果不好,也輕點批判,不要反向操作,讓一開始的營銷推廣直接胎死腹中。
《風聲》的票是直接送到了所有有名有姓的影評人手中,不一定是午夜場,也可以兌換到其他時間,畢竟養生開始流行,總不能逼著對方熬夜。
當然,喜歡熬夜的人不在少數。天還沒有亮,第一份影評就已經火熱出爐,登上了網絡熱議——
《風聲,于無聲處聽驚雷》一葉核桃
“大概是這些年有了點名頭,電影公司送了我《風聲》的票,我一看,又是半夜,這是讓我剛剛準備扭轉過來的錯亂作息繼續下去?不過我喜歡,所以我去了電影院。
“老實說,看了個開頭,我就猜出了劇情套路,也就是那種懸疑刑偵破案的變種,每個演員也都是非常套路化的選擇,比如現在正火爆的戴俊暇飾演第十五個耍酷角色,程京飾演第二十個老謀深算的黑手……具體數字不要太計較,我其實沒認真數,粉絲可以進行補充——重點是從劇情到角色都是俗套的,唯獨鏡頭的美感和故事內核半點不俗套。
“為了不劇透,我簡單說一下劇情,破案,殺人,解密,完結。非常精彩,環環相扣,至少我目前沒覺得有顯著的漏洞。
“而鏡頭語言則讓我為導演和攝影師瘋狂鼓掌,真的,我已經很久沒有看到這種自然的運鏡手法,就好像幾十年前那位大師,將我幼小的心靈抓進了熒幕,再也走不出來。每一個人,就是有些顯老的程京,我都想說一聲,很美,不是說他的相貌,而是在鏡頭中的那種布局,像油畫一樣恰如其分,哪怕是預告片中那些一閃而過的刑訊場景,將平衡做到了極致,將殘酷放大到了極致,因此,那些僅剩的美好,也被燃燒到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