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基本上,在這個時間,整個華國都進入了蒸籠模式。影視城也絕對不會例外。
趁著上午天氣清爽時,簡單地辦完開機儀式,大伙就進了攝影棚。為了演員的狀態起見,最熱的這兩個月,差不多都安排在有空調的室內,反正拍攝計劃時間跨度長,那些寒冬的劇情就等天涼了再說。簡單來說,就是先拍宮廷和朝堂戲份,最后處理“蘇宅”的劇情。
不同于上輩子那一版《瑯琊榜》將宮廷室內做得非常寬闊大氣,虞芷芃的團隊是特意考究了歷史資料,參照隋唐之前的建筑水平,打造出來一個標準的“南梁宮殿”,空間并不特別大。
考慮到魏晉南北朝正是誕生華國浪漫思想的時代,后人許多對于“仙俠”幻想的基礎,都發源于此,所以演員們的服裝,也做了相關的處理,摒棄了那些厚重的層層堆疊,改成相對纖薄飄逸的布料和款式。
第一天的首場戲,當然還是從人少且簡單的開始,也就是“皇帝”因為擔憂“霓凰”的婚事,和自己的兩個兒子“太子”與“譽王”商量,如何對付異國的武術高手,避免郡主外嫁導致軍權失衡。
原版的“皇帝”曾經被譽為經典,幾乎在幾個重要場景搶走了男主角“梅長蘇”的風采,甚至都有人喊出他才是男主角的說法。他剛剛登場的時候,似乎一個走向暮年的慈祥老人,又或者手段溫和有謀略的領導者,到了劇情中期,才漸漸展現出多疑狠辣的一面,時常翻臉無情到叫人心驚。這第一個月都要拍攝宮廷宮殿,還真的就是圍繞“皇帝陛下”的,和男主角也差不多了。
虞芷芃起初還挺擔心,這個角色如果不能找到差不多演技的演員,整部劇恐怕就會失色太多。不料正試鏡的時候,孫智一帶過來了兩個人,也就是影視學院的副校長兼教授林子周,和他的得意門生,并且以那位手握兩個影帝獎杯的得意門生飾演“譽王”的條件,換取了這位老前輩來出演“皇帝”。反正是暑假,教授也有漫長的假期。出于對孫智一的信任,虞芷芃雖然有所懷疑,還是直接答應了。
等到這兩個人都打扮妥當,走到攝像機前,那種屬于“精英政客”的氣質,撲面而來。
虞芷芃感覺自己都不用做什么,只是說明了分鏡頭的布置,就看他們兩師徒和“太子”的演員徑自走位,對臺詞,然后就被通知,可以開始了。
等到她乖乖喊了“開始”,三個人立刻進入狀態,節奏極為流暢地開始這場戲。兩位“皇子”爭相推薦自己的“郡主夫君人選”,“皇帝”心知肚明又不大耐煩,還很反感兩個人不能解決眼下的問題,只能憑空添亂。作為半個布景板的“蒙摯”郭嗣武,還有始終安靜的“高湛”,表情都顯得有些懵逼,卻又恰到好處,因為在劇情里面,他們本來也不過是看不太懂,或者說看得太清楚的邊緣人物。
詞說完了,整個現場都安靜了幾秒鐘,然后幾個演員看向了導演位置,虞芷芃才醒悟過來,喊了“通過”,趕緊低頭看拍攝成品。
兩個皇子的戲份并不復雜,本來就經驗豐富的年輕演員處理很到位,沒什么好擔心的。虞芷芃重點看了“皇帝”的戲份,然后發現了這個老藝術家深厚的功底。臺詞當然沒得說,吐字清晰,語氣沉穩,整個情緒變化都層次分明,而他的表情和上輩子那版相比,沒有那么的“活潑”,更加溫和內斂一些,可是他坐在案桌之前的身體,卻有些不自覺地前傾,對下手的人形成強烈的威懾,也讓他的“溫情”表面顯得有些別扭,更有種邁進暮年的猛獸那種警惕感。這就是“帝皇”啊!
到了中午休息時,孫智一來到虞芷芃旁邊,問道:“如何?”
虞芷芃豎起大拇指:“厲害!簡直就是國寶級別的演員,我怎么看一些經典電影都沒見過他?”要不是臉孔太生了,怎么會有懷疑呢?
孫智一咕嘟喝了一口湯,這才道:“人家本來是文工團的臺柱子,當年在很多主流大片演男一號的。后來因為一些變故,這才放棄了演藝,直接去了影視學院工作。”
“哦,難怪。”確實看得出年輕時候很帥氣,妥妥的奶油小生。哎?不對啊。虞芷芃放下手里剛剛打開的飯盒,抬頭問道:“那他怎么跑過來我們劇組了?還是帶著徒弟過來的,倒貼都貼兩個?我也沒那么精貴吧?”豪二代導演這么有排面嗎?拍《微微》的時候怎么沒這么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