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前輩演好了戲,他們私下的事情,劇組都非常默契地避開不提。
九月開學之前,屬于“皇帝”林子周的重場戲,也是殺青戲開拍。
說是殺青戲,其實也分了三天,轉移了三個場景,是“皇帝”被“太子蕭景琰”帶全部朝臣跪求重審“赤焰冤案”,他從朝堂驚恐,到偏殿憤怒,又到找“蘇哲”正堂談話,最終被迫同意了“重審”。
可以說,在這三場戲里,“皇帝”的情緒極為強烈,面對歌舞升平后,權柄被奪走,名譽被撕開的可怕景象,他一直在做出徒勞的反擊,直到意識到對方索要的,并不是自己想的那些,才謹慎地提出了自己的條件,也算是做出妥協和退讓。
林子周也不再時時尋找魏嵐的身影,哪怕在“朝堂”戲份中,他都沒怎么看向站立身側的“靜妃”,而是捧著劇本一點點地琢磨,還和道具管理人員討論應該怎么發力摔東西。
等到正式開拍,“皇帝”被突然的“請命”激怒,拿起寶劍指向“太子蕭景琰”,所有人都慌忙試圖前來救人,而特寫鏡頭卻拍到,他的表情一點點地變化,原本精神極好的中年人形態,仿佛在這短短幾分鐘里,老了十多歲,就連沒有多少白色的頭發,似乎也在光暈中化作一片全白。
這一場戲,出場人數多,機位也很復雜,反復拍攝了六次,磨蹭了一天半,才算是搞定了素材,所有人都累得夠嗆。
第二場就好多了,只有“皇帝”和“靜妃”的對話。
林子周的表演方式,和上輩子那版的有不少差別,他沒有擺出太多癲狂甚至神經質的動作,看得出“皇帝”似乎還想拿回自己在“靜妃”面前的主動權,可是眼神里面的狠戾和害怕交替閃爍,足夠說明他的色厲內荏。“靜妃”的眼淚,在他的眼中也變得偽善而一文不值。
至于第三場,“皇帝”和“林殊”的告別,場景又回到了第一天拍攝的正殿中。
面對“林殊”的質詢,“皇帝”完全不相信這件事沒有陰謀。因為在皇權中浸淫多年,他早就已經習慣了“政治”敘事,也就是任何決策,都是為了奪取話語權。翻案,那就是在否定判案的“皇帝”,是在抹殺他的功績;至于提到什么“林燮”,桀驁不馴的將軍,肯定是擁兵自重;直言進諫的“前太子祁王”,不用解釋,就是靠著進言來獲取朝堂的輿論,架空皇帝的位置。
所以,無論“林殊”如何說起人心,說起天下公道,說起那些理想和信任,“皇帝”也就是聽聽罷了,充耳不聞。
只是情勢比人強,“太子蕭景琰”確實得到了實權,“皇帝”認命了,他手里的牌沒法翻盤,那就翻案吧。可是,“林殊”依然不能夠復活,因為他是那場慘劇的“人證”,他活著,就是“恥辱”的痕跡,無法讓過去的事情真的過去。
而直到“林殊”點頭同意了,“皇帝”才似乎想起了很多年前的那些曾經,眼前的男子還是一個聰明的孩子,是他妹妹生下的孩子,也是他結義兄弟的獨子,在沒有皇權危機的時候,所有人都快樂地在一起玩耍……
虞芷芃盯著鏡頭追隨“梅長蘇”走遠,然后拉開,隱約能夠看到后面佝僂的“皇帝”,表情溫和又絕望。可是無論“皇帝”是哭了也好,是跪下了也好,都不重要了,因為等待著道歉,等待著翻案和清白的人,統統都已經離開人世了。
“梅長蘇”走出鏡頭范圍,虞芷芃便喊了“通過”,讓兩個演員過來一起檢查成片。沒錯,這兩個人比虞芷芃還要看重自己的表演,時間再緊,都要過來查看一番,方便后面重來的時候,能夠進行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