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連章開始揉面,高典認真盯著看,心里和自己做的每一步比較,想要看看哪里不同。可是高典看下來,只覺得步驟都是一樣,可是魏連章揉出來的面團就是要比他的更好。
“看明白了嗎?”魏連章問到。
“沒有。”高典低聲回答。
魏連章嘆息一聲,說到:“沒事,慢慢來吧。”
聽到這句話,高典心里有些羞愧,可是也激發起了他的斗志。
“揉面你不能機械的去揉,你要用心去感受面團的變化。在揉面的時候,要做到心無旁騖,只有這樣你才能揉出好的面團。”魏連章指點道。
這話有些縹緲,高典雖然不知道怎么才算是用心去感受,不過他還是點頭道:“我知道了老師。”
魏連章也沒有辦法,在華國學習做菜,不管是白案廚師還是紅案廚師,其實都是一個意會的過程。
比如很多菜譜中,關于劑量的描述都是適量,沒有精準到多少克。這個適量就是需要個人去意會了。
現在的菜譜,為了方便普通人學習做菜,都會學習國外的菜譜,精準到克或者毫克。對于這種,魏連章是不想教高典的。
因為他覺得,這種精準的菜譜只適合普通人,因為普通人學習做菜就需要方便簡單,你給一個格式,照著做就好了。可是這樣照著做,是絕對成為不了大師的。
因為華國地大物博,各地的氣候、溫度、濕度等等不盡相同,在你這里適用的菜譜,放在別處就不一定適用了。所以用適量,就是要廚師自己去掌握那個量,可能同一個菜譜,北方和男方廚師用的量是不同的,強行套用,只會僵化一道菜。
華國美食之所以百花齊放,絢麗多彩,這種意會也功不可沒。
“嗯,還有,你用力要學會把全身力氣集中,單單使用手臂的力量揉面是不夠的。”魏連章說到。
“老師,怎么才能集中全身力量?”高典不懂就問。
“以小腿發力,帶動腰、肩的力量。”魏連章說。
高典點著頭,心里思考著。
“你先練習著,有什么不懂你來書房問我。”魏連章叮囑了一句,隨即離開廚房,去書房了。
高典深吸口氣,他決定利用自己的外掛使得自己快速進步。
他的外掛是當自己制作出一個半成品時,就會展現出評價,在這些評價里,高典能夠找到自己的不足之處。
這相當于有一個能夠精準定位自己錯誤的定位器,自己只需要找出不足,然后再去彌補不足就行了。
這份外掛雖然沒有什么直接讓自己進步的能力,可是對他的幫助依舊很大。有多少廚師無法進步,就是因為不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
和面、揉面,高典異常認真,每次揉面的時候,他都學著用心去感受,雖然什么都沒有感受出來。
他也學著像魏老爺子說的那樣去發力,果然要好很多,在一次次揉面的發力中,高典下意識在尋找最舒服的發力姿勢。
他不知道,這樣做是很正確的,每個人不同,不能一概而論,就是要以個人最舒服為準。
至于老爺子說的心無旁騖,高典暫時做不到。
每次他想要什么都不想時,心里反而露出許多的雜念。
一個面團揉好,和之前的差不多,高典想了想,把面團放在一旁發酵,等會做成面條。
只有做成面條,他才能夠使用外掛。
ps:感謝打賞的兄弟!感謝投票的兄弟姐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