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份了,地里的水稻也到了收割的日子。
自端午節過后,村里開始忙碌起來,家家戶戶都忙著收割水稻。
而玉蓮也在端午節第四天,開始收割家里的水稻。
昨天玉蓮三姐弟只收割半畝地,今天,接著來收割剩下的半畝地。
玉蓮負責割水稻,顧玉豪和顧玉雪,就負責摔打水稻,脫谷。
正午,玉蓮三人在樹蔭下席地而坐,吃著粽子,當是午飯。
顧玉豪和顧玉雪吃得快,吃完,也不聽玉蓮的勸,下地里割水稻。
財嬸和兒媳婦也來到樹蔭下吃午飯,見玉蓮吃著和昨天一樣的粽子。
她問,“玉蓮,這次端午節,你家做了多少斤粽子?這都五天,你家里的粽子還沒吃完?”
糯米比大米貴多了,起碼貴一倍的價格。所以,普通人家包粽子,不會包太多,都是三四斤。
三四斤的糯米,一家人。就算三個口人好了,三天,總能吃完三四斤的粽子。
玉蓮回道,“做了三斤糯米。”
去年,玉蓮只做兩斤糯米,可不夠吃。顧玉豪他們都說吃不夠,這不,今年玉蓮就多做一斤了。
其實她本人,是不怎么喜歡吃粽子的。要不是這次家里粽子太多了,只能當做飯來吃,玉蓮還真的是不想吃了。
聞言,財嬸有些意外,“才三斤,怎的你都吃了這么多天還沒吃完。”
財嬸接著說,“去年,我做了五斤糯米,孩子們很喜歡吃,都說不夠吃。今年,我就做了八斤糯米,不出三天,就給孩子們全都吃完了。”
“他們還說,明年得做十斤,這才夠大家吃。”
“你要不喜歡吃粽子,下次就做一斤好了。剛好做夠十個,夠祭祀用了。”
財嬸以為是玉蓮他們不喜歡吃粽子,所以才這么多天了,還沒吃完。所以,勸人少做一些。
玉蓮沒想到會被誤會,她解釋道,“不是不愛吃。家里做的粽子都吃完了,現在吃的這粽子,是別人送的。”
一邊粽葉包成一個粽子,很小一個而已,就兩三口的份量。三斤的粽子,被玉蓮三人當做飯吃,兩天就吃完了。
加上霍大爺和安大夫送的粽子,也有三四斤,所以他們才吃了這么多天。
這時代沒有冰箱,粽子想要在炎熱的夏天保存,很難。
所以,這五天里,玉蓮一家可是一日三頓,吃的都是粽子。
財嬸問,“是你在城里那么叔嗎?”
對于玉蓮在城里有一位很要好的叔,村里好多人都知道,財嬸也聽人說起過。所以,玉蓮一說有人送粽子,她立馬就想到海華強。
玉蓮會答得模棱兩可,“是城里人送的。”
對于自己去城里賣河蚌肉這件事,玉蓮并不想讓太多人知道,免得惹是非。
所以,玉蓮并沒有誠實的回答財嬸的話。只是說了一個事實,讓財嬸誤會而已。
對于玉蓮的回答,財嬸并沒有起疑。城里人,玉蓮可不就只是認識那一個城里人,這么說也不錯。
吃著冷飯和鹽菜,看向水稻里的兩兄妹,財嬸問玉蓮,“玉豪和玉雪,是不是長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