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我想咨詢下林總您的意見,是選擇向港府補差價將工業地皮改為商業地皮?還是放緩地產業的發展速度,一邊拍賣土地,一邊開發自有的商業用地?”
“這倒是我沒有想到的。”
林佰誠聽后在心中暗道,在收購和記黃埔后,他只是看了和記黃埔擁有的土地面積,倒是沒去關注這些土地的用途,畢竟他以前沒有做過房地產開發,沒去想工業用地不能擅自改為商業用地這種事。
林佰誠原本還以為和記黃埔名下的所有土地都可以開發成寫字樓、住宅區等等,無非是根據土地所在地不同,開發不同的建筑罷了。沒想到事實并不是如此,和記黃埔的土地更多的是工業用地,想要轉變成商業用地,那必須花錢向港府補差價才行。
“韋理,你們是怎么想的?”
林佰誠出聲問道,他想聽聽韋理的意見。
韋理過來前就已經想過了這事,因此他道:“每個行業的發展都有巔峰和低谷的時候,地產業也不例外。如今地產業正是向上走的時候,這個時候向港府補差價其實并不劃算,等到房價崩盤,地價同樣大跌的時候,才是向港府補差價轉變土地用途的最好時機,因為那時需要花的錢更低。”
“而林總您要是堅定看好香江的地產業,認為接下來十來年甚至更長時間地價都會上漲的話,那也可以選擇現在向港府補差價,然后開發土地。”
“怕就怕我們向港府補了差價后,土地開發再用上一兩年的時間,之后沒過幾年房價卻開始回調,那公司的損失就大了。”
“你說的有道理,補差價這種事還是等地產業回調后再說吧。”
林佰誠很清楚香江地產業往長看幾十年都是上漲的,但他更清楚中英就香江回歸問題展開談判的時候,香江地產業必然會大跌,那時再選擇補差價不遲。
“林總,其實我們除了開發自有用地之外,還可以對外購買商場大廈持有,每年收取固定租金,要是房價持續上漲同樣可以受益。”
韋理出聲提議,這是他和手下人商量過后,認為同樣可以擴張公司地產業的一條途徑。
“收購嗎?”
林佰誠聞言心中一動,在無法大量開發公司自有地皮的情況下,對外收購確實是一個發展途徑。雖然公司目前的自有資金不多,但完全可以向銀行貸款收購大廈,過上幾年賣出,其利潤絕對比銀行的利息高,不賺白不賺。
“那就對外收購吧,你們討論一下要收購的目標,到時候再向我匯報。”
韋理點了點頭:“好的林總,過幾天我們就向您匯報。”
不久之后,韋理就告辭出了辦公室。
和記黃埔的發展方向雖然發生了調整,由完全自建變成了自建加對外收購,但發展方向卻是不變,地產業還是以擴張為主。對外收購已經建好的大廈或者商場,需要花費的資金肯定會更多,但拿著肯定不會虧,公司的土地留著以后開發完全沒事,越晚開發能夠賺的也就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