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等一切都完成之后,林宇一旁的煤礦也徹底形成,
這處形成的煤礦,要比之前礦產基地那邊大了很多,簇群數量達到了10,均勻的分布在四周,
林宇計算了一下,這片煤礦,自己一共可以放置四個礦機,兩個用來生產高能石墨存儲起來,還有兩個用來生產高能石墨供給火力發電廠發電。
這其中,除了四個礦機1680千瓦的功率之外,林宇準備在每臺礦機后面配備四臺熔爐,總共5760千瓦的功率,
因為高能石墨是使用熔爐熔煉出來的,所以并不需要基礎制造臺,
全部加在一起之后,總功率達到了7440千瓦,也就是7.5兆瓦功率消耗。
自己的發電功率在60兆瓦,完全夠用。
這樣一來,自己只需要建設相應的倉庫以及火力發電廠就可以了。
從車上拿出來四個礦機,直接啟動放在了煤礦上面,進行重疊覆蓋。
而這處煤礦的儲量也非常大,達到了3億噸的儲量,因為這只是一個延伸過來的支脈,所以儲量不高,
根據數據顯示,在往海域延伸的那片區域,煤礦的主脈儲量估計達到了上百億噸。
這也是水藍星體積較大的緣故,所以一個煤礦的儲量才會這么高。
要是放在林宇穿越之前的藍星,最大的煤礦儲量才達到23億噸,遠遠比不上這個海底煤礦。
在礦機形成之后,林宇接著開始放置熔爐,
隨著16個熔爐被放置,林宇也開始規劃倉庫以及火力發電廠的位置。
因為火力發電廠也需要占據一定的面積,所以林宇需要尋找一個合適的地方,
在兩個礦機生產高能石墨的情況下,林宇打算放置十座火力發電廠,也就是十臺火力機組。
因為都是微型設備,所以這種火力發電廠都是只有一個機組。
林宇也不是不可以制造更多機組的大型發電廠,但是那樣的話,一個需要消耗自己的時間去設計,另外一個也需要進行多臺基礎制造臺進行配合制造,而且還不會是納米蛋形態,直接就是一個個零部件,要自行組裝調試才行。
雖然那樣效率更高,但是目前自己的產業也不多,所以完全可以等到后面有人有時間再繼續制造。
林宇拿出來無人機,對周圍的地形進行偵查,找到了幾處平整的地方,
不過這些地方,林宇都不太滿意,要么坡度太大,要么面積太小。
最后挑挑揀揀,林宇選擇了兩處地方,用來放置火力發電廠。
來到選定的地方,將火力發電廠全部放置之后,林宇準備進行最后一項工作,那就是建立傳送帶和分揀器。
只有這兩項建立了,才能將整個煤礦發電區域運行起來。
隨著最后的紐帶建立完成,林宇啟動了電力感應塔的電力輸出。
隨著電力接通,礦機開始運行,源源不斷的煤礦被開采出來,通過礦機,運送到各自對應的熔爐里面,熔煉合成為高能石墨,
然后這些高能石墨,一部分被送到了倉庫里面,另外還有一部分被輸送到火力發電廠內,開始發電。
一個高能石墨的能量在6.3M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