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之后,在外太空,可以看到月球到太陽附近,有著一條藍色的光帶。
湊近一看,卻是一個個小型運載火箭。
和傳統的火箭不一樣的是,這些運載火箭的體積非常大,而且也不是圓柱形,全部都是扁平狀,兩側有著兩個巨大的推進器。
一開始,由于之前的慣性思維,林宇也沒覺得運載火箭有多大。
但是那是游戲當中,看著不大,放大到現實當中,體積也非常巨大,絲毫不比星際物流飛船的體積小。
而且這種運載火箭使用的推進器還是一種非常先進的雙循環粒子推進器。
比起自己現有的離子推進器,性能直接加了五倍。
林宇也沒有想到,解鎖了運載火箭技術之后,會有這么多強大的配套技術一起出現。
不過回過頭來想想也是,如果沒有這么多強力的配套技術,運載火箭也不可能有這么強悍的性能。
光是其中變形的功能,在如今的水藍星,就是黑科技。
而今天,已經是運載火箭發射的第十天了。
有了獨立的生產線之后,基本上每十分鐘都有一架火箭騰空而起。
為了確保戴森殼可以快速建成,林宇直接給這些生產線配了十座火箭發射基地。
這十座基地輪流發射,才在太空當中形成了這一壯觀的景象。
而這些火箭帶來的新技術,讓戰艦的性能再次提升。
已經完成建造的戰艦改造起來很麻煩,包括正在建造當中的也是一樣。
但是在這種火箭推進器有了詳細資料之后,對其中的技術進行吸收優化,加在了如今的離子推進器上面之后,讓離子推進器的性能大幅度提高,對比之前的數據,足足提高了50%。
所以等到下一批驅逐艦和巡洋艦下線之后,艦隊的戰斗力還能在上升一個檔次。
不過現在的這一批艦隊戰艦,林宇也有了一些好去處,那就是直接軍轉民,作為一些大型企業的護衛戰艦。
當然了,上面的一些大型殺傷性武器也會被拆除,只保留一些自衛性質的武器。
此時經過十天的不間斷發射,這條藍色的光帶已經接近了目的地。
林宇這次選擇的戴森殼軌道位置,要比距離太遠最近的第一顆炎星還要靠近太陽。
也只有在這里,才能吸收到大量的光能和熱能,將其轉化為電能。
隨著第一艘運載火箭抵達之后,直接關閉兩側的引擎,開啟反推。
很快,火箭減速完畢,直接進入了預定的太陽軌道,開始繞太陽飛行。
而在姿態調整完畢之后,這艘運載火箭直接開始變形。
首先就是兩側的推進器直接脫離,懸浮在旁邊。
然后火箭的主題開始變形延伸,逐漸成為一根空心的圓柱體。
而在這個圓柱體的中間,則是一個力場發生器,用來控制著這艘已經變形的運載火箭。
一旁的推進器也在自身內部的微型力場發生器和圓柱主體內的大型力場發生器一起,將推進器牢牢的束縛在主題邊上。
一個運載火箭的變形還看不出來什么。
但是隨著后面的火箭越來越多,逐漸的在這第一個運載火箭的基礎上添磚加瓦。
很快,一天的時間,一小塊戴森殼就成型了。
而在這一小塊戴森殼邊框成型之后,所有力場共同作用下,周圍漂浮的太陽帆開始收到吸引,逐漸的往戴森殼這邊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