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只是一場練習賽而已,為什么也要拼盡全力,為什么也要每球必爭,為什么不辭辛勞地滿場飛奔就是為了多堅持一拍,為什么沒有希望的來球也要拼搏看看,為什么一直燃燒耗盡最后一點體力?
這,到底是道德的淪喪還是人性的扭曲?
答案,都不是;而是一場實驗,關于成長潛力的實驗,經過激烈的對決,實驗終于到了出示結論報告的時候了。
從麥克唐納德到吉隆,高文終于初步摸清楚成長潛力的增長規律:
面對同一個對手的同一場比賽,越是困難的處境、越是艱難的局面,如果他的球拍能夠完成觸球并且準確地將網球回到場地內,那么成長潛力就越是豐厚。
自然而然地,對手越強大,制造出來的壓力就越大,局面也就越困難,相對應地,成長潛力的回報也更加厚實。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僅僅只是毫無意義地將網球回到場地內,對方一下就能夠拍死;或者是熱身練球狀態,雙方互相喂球,來來回回地打了五十個回合,那么這樣的“焦灼”是沒有意義的——
成長潛力的增長肯定是會增長的,但幅度就非常有限。
簡單來說,高文第一個發球局里的最后一分,雙方不斷在進攻與防守之間轉換,高文拿到過機會下分、吉隆也同樣擁有機會獲勝,但雙方都在自己最佳狀態下不斷延續回合,并且最終以一次精彩絕倫的極限接球結束這一分。
那么,不管這一分是高文得分還是失分,全心全意投入比賽的激烈程度,就能夠帶來成長潛力的暴漲。
也正是因為如此,系統要求高文“每球必爭”,但也不是每次回球都簡簡單單地回到場地內;系統能夠看到高文滿場飛奔,但絕對不是毫無意義地追球,最終目的都是要求高文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提升對抗的質量。
回球,必須擁有水準!
比賽,必須具備智慧!
從這里就可以看得出來,系統已經開始培養高文的“打球智慧”,不是簡簡單單地依靠身體天賦打球,而是帶著大腦帶著思考走上球場,每一局、每一盤比賽都可能千變萬化,乃至于每一分都可能出現優勢與劣勢的多次轉變,而球員就需要時時刻刻地解讀比賽,汲取經驗,不斷成長。
四巨頭之間,為什么能夠屢屢創造奇跡?
費德勒、納達爾、德約科維奇、穆雷,這四位球員之間始終在互相激勵、互相學習,每一次勝負、每一個冠軍的背后,四位頂尖高手都在持續進步,打法風格、球場智慧都在持續改變,聯手開創了整整一個時代。
如果僅僅是上一世,即使擁有系統,恐怕高文也看不出成長潛力增長規律背后的深意;但經歷滄桑風雨之后的第二次機會,對于生活、對于網球都有了不同的理解,高文一下就能夠感受到系統的特別之處。
也許,這算是一種隱形的戰術素養訓練?
不管如何,通過與吉隆的這場迷你對決,成長潛力首次達到100%的高度,高文抑制不住地就開始亢奮起來。
成長潛力,到底是怎么使用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