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交換場地的時候,高文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思考著自己的發球局應該如何布局,根本就沒有注意到克伯特怒火燃燒的那雙眼睛時時刻刻繞著自己打轉,就已經朝著另一半球場小跑了過去。
克伯特:……草!
然后,雙方就已經就位。
對高文來說,在克伯特的發球局里,他一直在測試,整個擊球都顯得冒險一些,哪怕丟分或者失誤也沒有關系,他需要試錯,某種程度上也是故意打亂克伯特的比賽節奏;但是在自己的發球局里,則需要按照計劃走。
克伯特的技術特點則相對普遍一些,正手強、反手弱,移動腳步不錯——但身高終究還是太高影響到了移動,力量型打法,基本以平擊球為主,沒有什么旋轉,技術細節也比較粗糙。
粗粗看起來,如此描述似乎符合大半部分網球球員的特征,但具體對陣的時候,每位球員的細節還是有所不同的。
在高文自己的發球局里,他就打得積極主動了許多。
發球,并不追求時速,而是要求角度,要么就是壓制克伯特的反手,要么也是近身靠近反手的位置,力求在第一次觸球的時候,不讓克伯特有起手進攻的機會,然后進入回合球的時候,則盡可能將克伯特調動起來,讓克伯特在高速移動之中擊球,那么擊球質量就會下降很多。
當然,戰術布置并不復雜,困難的是如何執行,畢竟克伯特又不是任憑擺布的布娃娃。
……砰!
剛剛的回球稍稍有些大意,角度和深度都差了一些,原本試圖壓制中路偏反手的深區,結果克伯特連續幾次小碎步調整就已經閃身到正手位置,強行側身正手,一個大風車式的揮拍,就將網球砸了過來。
如同重炮!
面對克伯特這樣力量型的選手就是這樣,一拍兩拍的誤差,就可能讓自己陷入被動。
啊!
高文瞥到克伯特的移動腳步就已經意識到不妙:側身正手!
可是,現在整個場地都已經讓給克伯特進攻,他會選擇哪條線路呢?
斜線!
顯然斜線的場地更加寬敞,而且克伯特也更加容易完成轉體的發力。
幾乎在意識到危機的同時,高文的腳步就已經朝著自己的左側橫向移動,然后就可以看到網球如同魚雷一般沖了過來。
因為提前移動,高文還是成功地為自己搶到了一點點時間,但依舊不夠——
克伯特的正手施加了全力,又快又沉,壓制得非常厲害。
雖然這個位置是高文最擅長的反拍直線位,但此時并不適用,變線的風險太大,高文現在的能力還不夠。
為什么總是說變線難度大呢?
一來,變線需要改變網球的飛行軌跡,整個控制力都需要更上一層樓,甚至擊球節奏和擊球方法也需要改變。
二來,變線的話,網球的飛行線路長短需要改變,特別是斜線變直線,整個線路就直接縮短一大截;同時,球網高度也不一樣,網球的球網,中央高度是三英尺米),兩側高度是三英尺六英寸米),大約十五厘米的偏差,這也意味著變線的時候,過網高度需要調整。
正是因為如此,變線非常非常具有挑戰。
此時克伯特施加全身力量的攻擊已經壓制住了高文的回球空間,以他現在的能力不足以完成變線。
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