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朝陽初升,春風溫煦,絢麗溫和的暖光照在巍峨壯觀的祭天壇,顯得很是肅穆。
祭天大典第一步迎天、奏樂;
子貢高聲喊道:“迎天,《中和之曲》奏樂起!”
教坊司的藝人開始彈奏起來,
箜篌四,方響四,頭管四,龍笛四,杖鼓二十四,大鼓二,笛十四,板二,簫十四,笙十四,排簫四,橫笛十二,壎四,篪四,琴十,瑟四,編鐘二,編磬二,應鼓二,柷一,敔一,捕拊二,戲竹二,頭管十二,二十弦八,拍板八,頭管十四,闉十,琵琶八,方響六,鼓五,杖鼓十二。
此時全部吹奏的都是《中和之曲》;
祭天每個步驟都有專屬的樂曲,不能隨意奏樂。
朱天命頭戴冕冠,身穿冕服,十二章紋盡顯天家氣派;
手持鎮國玉璽,十九彩天龍蠶絲織造的封神榜,神情肅穆;
當無數勢力看見朱天命的玉璽與封神榜,不由得眼瞳一縮。
若是他們神識沒有看錯,玉璽是皇天后土玉添加了無數珍貴材料打造,
封神榜全部是以十九彩龍蠶絲織造,
這個朱天命哪里來的這些天材地寶,真是讓人好奇。
如此底蘊,怪不得區區幾年就成長至今,鐵木真沒在朱天命未崛起之前斬殺,算是一大敗筆。
李清照亦是頭戴皁羅額子及九龍九鳳冠;
臉施珠翠面花,耳掛珠排環;內著黻領中單,外穿翟衣;
腰部束副帶、大帶、革帶;前身正中系蔽膝,后身系大綬;兩側懸掛玉佩及小綬;
足穿襪、舄;手持玉谷圭,容顏傾城絕世而又氣質高貴,顯得不可方物!
李清照完全沒有往日大大咧咧的樣子,神情十分莊重。
雖然二人還未成婚,甚至才剛剛遞交了三書六禮中的第二書,禮書,但是由于開國立朝皇帝與皇后有極大的加持,
也顧不得這些了,反正都是嘴邊的肉,白天上午開國,下午迎親,晚上洞房,十分完美的時間管理。
在賓客位置的子嬋看著李清照與朱天命,神色復雜,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接著再有打旗隊伍一千余人,意味著迎天首禮;
龍鳳大纛十四對,龍扇十四,孔雀扇十四面,玄武幢十四面,曲蓋傘十四,直蓋傘十四,黃麾十四行,絳麾十四行,以及各色旌旗扇傘,
中和之曲禮畢;
子貢運起修為繼續高呼:“燔柴”
何謂燔柴,就是太監在僚壇燒全牛。
“奏《凝和之曲》”
“皇帝、皇后、文武百官一拜”
…
“二拜”
…
“止”
此刻祭天大典已經完成三步,迎天、燔柴、二拜。
其中燔柴、二拜都用《凝和之曲》。
…
子貢看眾人拜禮完畢,開始第四步,
“奠玉帛”,
“奏《肅和之曲》”,
朱天命洗手登壇,在樂曲聲中,跪拜,上香,奠玉帛;
一系列流程以后,開始第五步,
“進俎”
“奏《雍和之曲》”
這一步是朱天命親自擺好祭天盤,此乃第六步。
“初獻”
“奏《壽和之曲》,起舞《武功之舞》”
武舞士六十四人,全是金丹巔峰修為,
左干右戚,八行,行八人,舞作發揚蹈厲坐作擊刺之狀,舞師二人執旌以引之;
就在這時,整個祭天壇,仿佛風云變幻,無盡的殺伐之氣肅然而起,聲勢浩大,直沖云霄。
讓人好像置身沙場,體驗到那金戈鐵馬、馬革裹尸的生涯。
此乃大衍武道昌隆,未來帥才、將星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