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了一段時間的學習,將身體原主人關于八股文章的記憶也融合得差不多了,感覺身體也可以了,柳青便結束了這種閉門苦讀的日子,要出去會一會朋友。
原主人還是有幾個朋友的,他病臥在床沒有人過來看,倒也不能說是那些朋友不夠朋友,而是他住在侯府,他那些朋友想進來都不容易。
他只是一個庶子,在公侯門第屬于那種上不了臺面的,也結交不了那些王孫公子們。
他的朋友,都是讀書人,其中也有公侯門第的庶子,不過多數都是普通讀書人。
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就是這個意思。
柳青通過院試考上秀才之后,就受到邀請加入了一個文社,他的朋友基本上都是這個文社里面的人。
文社的名字叫做鳳鳴文社,每個月至少會舉行一次集會,大家交流一下。
一般情況下都會出一個考題,然后大家現場開寫,都交卷之后,由社里公認的幾個文章老手來點評,互相提高。
在外人看來,這樣的集會枯燥無聊,就是做題目,做的還是八股文。
但是在他們會社中人看來,這是互相提高的最好方法。
同樣是讀書人,那些詩社詞社的人和他們互相看不起。
詩詞社的人覺得他們只想著讀書當官,整個人都埋進了八股文里面,一點靈性都沒有,迂腐得可以。
他們覺得詩詞社的那些人將精力和才華浪費在一些無病呻吟的詞句上面,不務正業。
不過話說回來,很多原本是文社的會員,在鄉試中舉之后,往往都會脫離文社,加入詩詞社。至于會試高中進士之后,還會呆在文社的可謂是鳳毛麟角,基本上都加入到了詩詞社。
這個倒也不難理解。
畢竟八股文只是仕途的敲門磚,進了那個門之后,磚當然可以扔下了。
還繼續留在文社,做那些枯燥的文章,就顯得有些不可理喻,除非是有著特殊的癖好,真的喜歡這樣的文體。
這樣的文社,京城這地方就有十幾家,鳳鳴文社只不過是其中一家。
這家文社創立已經有了八十多年,社首都換了十幾任。
社里面也是出過人才的,在這八十多年的歷史中,一共出過一百多個舉人,十幾個進士。
現在還在朝為官的前會員就有兩個,其中一個還做到了侍郎。
現在主持文社的是一個名叫洛秋風的舉人,年齡三十多歲,參加過四次會試,雖然沒有高中,但也積累了比較豐富的考場經驗,在京城也有著一定的人脈關系,大家都挺服他的。
文社里面都是一些官迷,學習風氣挺濃厚的,柳青在這里面學到了很多的東西。
之前柳青因為食物中毒的緣故,錯過了兩期文社聚會,現在算著已經又到了聚會的時候,身體也恢復得差不多了,便準備好了筆墨紙硯還有銀子,過去參加聚會,跟那些朋友們交流。
帶筆墨紙硯,那是因為要現場寫文章。
帶著銀子,那是因為舉行這樣的聚會要花錢,參加的會員當然就要交錢。
一次聚會,每個人都要交一兩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