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想出手還是不能出手?”莫久臣認真的準備茶葉說:“既然已經提前知道本王要對吏部下手,兩天的時間內相國與國舅對吏部依舊是不管不問,不就是變相將吏部送給本王了嘛。本王從不打送禮之人,國舅送了這么一份大禮本王只能接著。”
炭上的水壺中的水開始沸騰,莫久臣將茶葉按照規定的量放入水中,拿起煮舀繼續煮茶:“至于相國為什么放棄吏部讓本王調查,背后的原因,大家都清楚。”
高相國一黨的權勢之所以通天,就是因為朝中六部盡數歸于高黨,雖然六部之中也有莫久臣的人,但是除了華當寧這位兵部侍郎外,話語權和執行權都在高家人手里。六部之中各司其職,運營順利的同時也會有一些失誤。這些失誤就成了御史臺和監尉司眼中的肥肉,只要叼住,管他六部有多權威,管他六部之中的人有多八面玲瓏,到了監尉司都得下跪求饒。
吏部是六部之中弊端最大的部門,因為高相國的吏部之便,高中書令借此收的不少門生都入朝為官。莫久臣一直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等的就是這些人在朝中腳跟站穩,他才會找個機會出手打掉他們,讓高家辛辛苦苦安排人損兵折將,傷他元氣。
這個機會就是繼任大理寺卿的人選。
莫久臣讓高令顏回去告訴高家,他要對吏部下手,就是讓高家人認為他是在對賑災一事上的報仇。那么正在對大理寺卿人選上心的所有人就會認為莫久臣還在執著于被太子奪了風頭,而暫時忽視大理寺卿人選的事,甘愿用一個吏部調查換莫久臣放棄大理寺卿人選的可能。
可是莫久臣是能夠分清輕重的人,他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讓高家人的愿望落空。他用高令顏的傳話試探高家人的口風,得知他們對吏部屬于半放棄的狀態,所以立刻上書彈劾吏部尚書。同時他也清楚高家認為犧牲吏部就可以對大理寺卿位置的勢在必得的野心,所以參考了穆長縈的辦法,直接推舉一位清流派中的官員,而這位官員一定要正好是莫帝在意培養的官員才行。
至于如何能夠在一天之中讓莫帝同意御史臺的兩份奏折,可就多虧了華當寧的運籌帷幄。只要他這位任兵部侍郎的撫遠侯府的小侯爺去昭陽殿送上一份兵部任免有問題的奏折,那就不得不催促莫帝對吏部的審查。
這一切都是莫久臣早在莫聲文去南下賑災的時候就布下的局,要的就是將欣欣向榮的吏部打散重組,成為監尉司的附屬。
高謙庸恨自己沒有及時推斷出莫久臣的心思,這才賠了吏部折了大理寺卿的位置。用這兩個部門換一個莫聲文的賑災功勛實在是虧,其中更意外的是,煦王妃竟然能夠求雨成功。這對莫帝來說,求雨之功可比賑災之功大多了,不僅是莫帝,就連民間百姓都在感激心誠祈禱上天的煦王妃。煦王府的聲望借此提高。
這次,是高謙庸輸了。
莫久臣將煮的第一次的茶
“嗯?茶好了。”莫久臣打開壺蓋,用竹舀取出一些茶水,扇著茶氣聞了聞,香味不錯。再看看色澤,也夠濃郁。總體評價,應該可以。他將第一份茶倒入自家面前的茶杯中,又取了一舀倒入高謙庸面前的茶杯。
“國舅不要想已經結束的事,快嘗嘗茶。”
高謙庸一想到自己輸的這般慘,今日又被騙取了果酒,又要喝注定不好喝的茶。一張本來就是慘白的臉色瞬間更加難看了。
“還是王爺自己喝吧。”高謙庸無功而返,實在是沒有心情。
莫久臣不怒反笑:“國舅等了本王兩個時辰,連口茶都不喝,這傳出去豈不讓人笑話本王待客不周?”
是誰故意將他晾在這里兩個時辰自己去城外的!是誰故意煮茶難喝的茶給他!又說誰什么也不說只知道打著哈哈!還待客不周?是個人就知道莫久臣就沒有待客之道!高謙庸氣自己今天來的突然,訪問煦王府要沒有提前做多準備就只能吃虧!
高謙庸站起身,深呼一口氣,看著爐上煮沸的茶水,說:“王爺的茶,下官受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