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8,3=16,那么4=?
1=4,4=?
答案,顯而易見。
1等于4,那么4必然等于1。
沒錯,就是這么的簡單。
小學一年級的小朋友連乘除法都沒有學過,又怎會做一些帶有乘除法的規律題?
必然不是4等于32的答案。
再者題目已經給出1=4的字樣。
1都已經等于4了,那么4不等于1還能等于誰?
“4=1。”
看到一個個年輕家長紛紛用慣性思維回答4=32的答案,王深忍不住將4=1的答案發到聊天群里。
雖然班級里的家長們知道王深的女兒王小穎與他們的小孩在一個班級里念書,但是并不知道王深是否也加入了這個班級群。
再加上每個家長的昵稱也沒有用真名,如此一來,就算王深加入到群里,那些家長們也不知道誰是王深。
再說,班級群初建那會兒,很多家長不停的群里呼喚艾特王深,王深從沒有回復。
久而久之,默認王深不在群里。
屬于班主任老師的“特殊照顧”對象。
其實,那些家長們一個個的認為4=32,歸其原因還是過于年輕。
因為年輕,沒怎么接觸小學題目,不懂其中的套路,便會用慣性思維去思考問題。
反之,經歷的套路多了,就不會那么容易入套。
人生就是這樣,遇到的套路多了,就慢慢的學聰明了。
被美女騙的多了,就漸漸的有了抗體。
舔狗當的多了,不為所動的還會繼續舔下去。
這些家長基本就是因為經歷的套路過少,所以才相繼做一個小學一年級題目都翻車。
“4=1?怎么可能?”
一些家長不信,沒經過大腦思考的立即反駁回復。
“對啊,1=4,4怎么可能等于1?”
“1=4,2=8,3=16,按照規律,4應該等于32才是正確的答案。”
“32,沒跑了。”
“小學一年級這么簡單的題目,我們怎么可能做錯?”
“就是,我們要是連小學一年級的題目都做錯了,那我們就白活了幾十年。”
“正確答案絕對就是32,如果不是32,我把我兒子的寒假作業吃了。”
“我給群里發一個1000的大紅包。”
“我女裝發到群里。”
“如果不是,我就代替我家小孩去學校念書。”
......
“.....”王深瞅著群里家中們一言不合就是各種暴躁的回復,瞬間無語。
心說這年頭到底是怎么了??為什么動不動就是各種立fg?
立fg真的那么好玩嗎?
若是沒有兌現怎么辦?
是被打爆狗頭,還是自裁已罪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