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好,甄建及時趕到,夜襲敵營,因為有火藥,夜襲敵營有奇效,打得敵人陣腳大亂,匈奴大軍半個月攻城,損失得只剩十萬大軍,被他這一招奇襲,直接殲滅數萬兵馬,敵軍統帥被火藥威力震懾,帶著殘兵敗將落荒而逃。
甄建帶兵追擊百里方停,然后進興州城與興州的大軍會合。
興州全城軍民歡迎甄建,是甄建救了他們,如果甄建再晚來幾天,興州只怕就滅了,不僅如此,興州一滅,興元府就此淪陷,畢竟興元府的兵馬已經調了近半過來,興元府一旦淪陷,匈奴就等于撬開了大楚的大門,以此為據點,后方大軍源源不斷侵入大楚,后果不堪設想。
甄建擊退匈奴大軍后便派八百里加急發奏疏回京城,向皇上請求,暫且先不班師回朝,他想帶兵去襄陽馳援,以策萬全。
八百里加急是這個時代最快的送信方式,只數天時間,便到達了京城,皇帝收到甄建的奏疏后,龍心大悅,又是一場大勝仗,他能不高興嗎,皇帝開心之下,準了甄建所請,讓他帶兵去襄樊馳援,秦桓的黨羽對此都持反對態度,這不是去襄樊跟秦桓搶功勞嘛,但……反對無效,皇帝堅持讓甄建去襄樊。
皇帝才不在乎是誰的功勞,他只要打勝仗,只要確保襄樊的穩固,他畢竟是皇帝,在這種時候,他想到的,只有自己的江山社稷。
然而皇帝并不知道,此時此刻,秦桓還未到達襄樊,他還在路上呢,秦桓這一次創造了大楚史上最慢的行軍速度。
按理說,經過這么多天的磨練,秦桓應該適應了行軍,但其實不是這樣的,秦桓無法適應,因為他老了。
年輕人的學習能力和適應能力很強,但老年人則不同,老年的學習能力和適應能力都已經退化到了一定的地步,更何況秦桓是一直養尊處優的糟老頭,幾經折騰,生了三場病,每次一病倒,大軍就要停上好幾天。
甄建已經收到了皇上讓他馳援襄樊的旨意,帶兵登船,乘著漢水順流而下,去馳援襄樊,此時此刻,秦桓還在路上,不過距離襄樊也不遠了。
秦桓帶兵馳援襄樊,簡直就像是上西天取經一樣艱難,終于到達襄陽了。
進入襄陽地界,秦桓麾下的各路將軍便開始派出斥候探馬,去前方探聽情況,最后探得消息,此次梁國來犯,三萬水軍,十萬陸軍,眼下梁國陸云分別包圍了襄陽和樊城。
秦桓當即便召請各路將軍來他牙帳之中商議對策。
秦桓雖然是文官,但他可是樞密使,樞密使是干什么的,專門管兵事的,也可稱之為軍機大臣,這也是他可以帶兵打仗的最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