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沒有他的理論演化,陳洛想要自己摸索修行道路,恐怕不知要費多少時間。可以說,一個理論,一個實踐,武道是他們兩人隔著時空共同完成。
這種人物只是個大儒?
反正在陳洛見過的人中,無論是竹林的師兄師姐,還是文相兵相,又或者是春秋堂的司馬烈,都達不到這種程度!
可是這的確是一顆大儒文心啊!
那應該是怎樣的蓋世驚圣!
這樣的人物,居然死于默默無聞?文心居然被蠱門交易給妖族?
陳洛微微皺眉,總感覺這里面存在隱情。
心中記住了這件事情,立誓早晚要將這顆文心的來龍去脈查個水落石出,告慰先賢。隨后,陳洛開始細細梳理起腦中的六千里武道修行。
隨著梳理的深入,陳洛的眼神就越發明亮。
……
精、氣、神。
其中的“氣”,并不是浩然正氣或者紅塵氣那樣的氣,而是一種無形的精微物質,落在人體身上,就是運行于人體內微小難見的物質,是生命存在的根本動力。
人體的呼吸吐納,水谷代謝,營養敷布,血液運行等等一切生命活動,都是氣來運轉。
可以說,精是有形的人體,魂是無形的神魂,而氣就是溝通精與神的橋梁,跨越與有形和無形之間。
而武道六千里的核心,就在于“氣”!
當武者走到三千里頂點,對武道的認知和熟練達到圓滿程度,對應的武道理解會猶如肌肉記憶一般在武者體內凝結武道真血。不要小看這一滴真血,這里面包含這武者的感悟,若是授予其他人,也相當于傳功。
結成武道真血之后,真血可感應到“氣”的存在,將真血與“氣”相融合,最終就能化作有形的“意”。
陳洛決定將其命名為“武道真意”。
武道真意,以紅塵氣為能源。
武者的分歧也將在這里出現。
因為對武道的理解各不相同,凝聚出的真血也會有所差別,那武道真意自然千差萬別。
比如說修行太極拳和修行金鐘罩的兩名武者,最終呈現出的武道真意自然一柔一剛,風格迥異。
當凝聚出第一縷武道真意,武者便算踏上了四千里。
而進入四千里后,將自行領悟真意的三重基本運用。
其一:覆。
將武道真意包裹身軀或者武器,提升攻擊與防御。
其二:御。
將武道真氣包裹物品,可以隔空操控。不過與道門神魂御器不同,操控距離只能在周身數步之內,無法遠離。但是因為帶有“覆”的特性,威力要比同修為的神魂御器強上許多。
其三:查。
武道真意可以形成一個小型的場域,在這個場域內,武者幾乎沒有死角。不過這個場域最多三四步大小。
“這是要將近戰發揮到底啊!”陳洛啞然失笑,這三個運用,基本上鎖死了武道莽夫的戰斗風格了。
當然,因為武道真意不同,三個基本運用也會有不同。譬如領悟了“小李飛刀”真意的武者,那“御”之道可能就會突破距離的限制了。
“真意之初,稀薄如紗,如月光朦朧。”陳洛心中一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