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不否認會有一些小公司或者網大之類的會干出這種事,有些人為了搶先機或者蹭熱度,他們會立馬拍出一部電影,比如什么‘真正第一部國產仙俠電影’之類的。
以前的香港經常干這種事,一部大片人家花了幾千萬成本來拍,結果風聲一透露立馬就有小公司用一個星期或者半個月拍出一部蹭熱度甚至偷換概念的電影出來賺筆快錢。
當年香港電影為什么要講究一個快字?很多的電影一周就拍完,甚至半個月就拍完?就是這個原因。
比如《無間道》火了,香港立馬涌出一批相類似的相互臥底的電影,比較有名的就有《黑白道》。
《財神》火了,就有《賭棍》、《賭鬼》之類的。
《跛豪》火了,立馬就有《上海皇帝》跟風。《人肉叉燒包》火了,立馬就有《伊波拉病毒》跟風。《英雄本色》火了,立馬有《江湖情》。
等等有很多,這些都還是很多觀眾能叫得出名字的跟風作品,當然也有一些不遜于原作的跟風作品,比如跟風《黃飛鴻》的《方世玉》,就是一部很好的跟風之作。
跟風《倩女幽魂》的《畫中仙》也不算很差的作品,包括跟風《畫皮》的《畫壁》人家的制作水平也不算很差。
甚至還有自己蹭自己熱度反而超過原作的電影,比如《東成西就》就是蹭自己的熱度《東邪西毒》,結果《東成西就》賺翻了。
很多人都說當年的香港電影死于跟風盛行,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但確實也反映了影視行業中跟風的這種風氣是一直存在的。
連《阿凡達》都有人跟風呢,《阿凡達》火了之后立馬就有人拍出一部《異形大戰阿凡達》。
像《環太平洋》出來之后,立馬出了一部《環大西洋》。
跟風的不止好萊塢與香港也有中國大陸,當然不是院線電影跟風,而是網絡大電影跟風。
最著名的當屬《道士出山》與《我就是潘金蓮》了。
不僅是香港與好萊塢跟風,包括韓國電影一樣跟風盛行。那為什么好萊塢跟風沒把好萊塢給跟風死呢?韓國也跟風也沒跟風死?
所以歸根結底不是跟風的弄死了香港電影,一些人把香港電影的死歸結到跟風上是不全面的。
跟風是可以用最少的成本賺最大的利潤,也起到了破壞市場,趕跑觀眾的負面效果。但這不是市場沒落的主要理由肯定不是在這的,觀眾是消費者,他們平時為什么要消費跟風作品?
一是原創作品的數量滿足不了觀眾的需求,比如《阿凡達》就一部啊,天天看也膩歪不是。所以,才有了別的3D科幻電影來滿足觀眾的需求,那別的科幻3D是《阿凡達》的跟風么?故事相近的是深度跟風,概念相近的是模跟跟風,而只是3D技術跟風的,那只能叫技術應用推廣了。
跟風的第二個原因,是原創太貴,跟風作品也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像汽車一樣,同樣是車,國產車的外觀性能跟外資車相差無幾,甚至有所相差也無所謂了,反正價格便宜得太多了。
但電影跟風肯定是跟消費價格沒有關系的,只能有一次,原創作品數量滿足不了觀眾的需求,所以跟風盛行。但也有跟風作品又達不到原創的品質,這就是跟風作品趕觀眾的原因。
那香港電影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總結一句話就是:競爭不過!
競爭誰不過?跟誰競爭了?
當然是競爭好萊塢不過啊,當好萊塢質量更好,成本更高的電影沖進了市場,那香港那低成本,低質量的電影怎么競爭?
香港電影的普遍的好片成本是兩三千萬港幣,因為香港市場只有這么大,一部電影能賣上四五千萬港幣已經是年度大片了。
再加上外銷東南亞與臺灣日韓,最多多賺個幾千萬港幣,這加起來才多少收入?不到一個億的港幣收入。
這還是大片。
那好萊塢呢?一部大片的投資動不動上億美金,折合港幣得是多少錢?一部港片花掉吃奶的力氣所產生的票房都沒有人好萊塢一部電影投資的錢多。
香港電影當年是東南亞與東亞市場,而人家好萊塢是全球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