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第二、第三等級的靜修室已經全部被人占用,甚至已經排隊到了兩個多月以后。
…………
此時此刻,顧旭望著那些微微發黑的家具,笑著搖了搖頭。
“清香閣”里的法陣,確實有些名堂。
若換做是一間尋常的房屋,恐怕早就在“明燭”的高溫下,被徹徹底底地燒成了灰。
當然,這些法陣依舊在“明燭”的作用下,出現了一些微小的破綻。
“愛,看來得辛苦一下衙門里的陣師們了。”他默默心想。
隨后,他心念一動,從“閑云居”中取出自己長期攜帶在身邊的小本子和炭筆,在上面迅速地記錄道:
“實驗時間:天行二十四年正月廿二;
“實驗內容:對《焚天七式》第二式‘明燭’進行效果測試;
“實驗結果:‘明燭’能短時間內提升真元威力,制造范圍性高溫,并對‘清香閣’中號稱由洛司首主持構建、‘能抵擋第五境修士全力一擊’的陣法造成了微小的破壞;
“實驗結論:
“第一,‘焚天七式’的真意,在于對規則的破壞,‘明燭’也同樣如此。其他的火屬性法術,或許只能造成表面上的灼燒效果;但“明燭”卻能在規則層面上,對事物進行由內而外的瓦解。
“第二,使用‘明燭’,需要放下顧忌,放下恐懼,以堅定不移的精神意志為引,才能點燃自身的真元和潛能。
“備注:我越來越好奇《焚天七式》創始人赤陽子究竟是個怎樣的人了,也想知道他為何會在第八境時走火入魔、自廢修為——是因為飛升是個騙局,還是有其他的緣由?”
…………
在完成實驗記錄后,顧旭才開始繼續閱讀大齊國師和何逸群寫在小冊子的筆記。
現在顧旭對“明燭”已經有了初步的領悟。
他想要把自己的結論與其他人的觀點對比一下,或許會有一些新的啟發,也能找到一些自己曾經忽略了的細節。
大齊國師對“明燭”的看法,類似于“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蠟炬成灰淚始干”。他覺得人生在世,應該勤勤懇懇、竭盡心力,為國家、為百姓獻出所有的力量,讓大齊王朝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何逸群對“明燭”的看法,則是“人生如蠟燭,終究有盡頭”。他認為,既然人都有一死,那么活著的時候就不要沉淪于黑暗,應當盡情燃燒、綻放光彩。
“沒想到不同的人對同一門法術的理解,差別竟然如此之大,”看到這些內容后,顧旭不禁在心頭暗暗感慨道,“不過,我覺得我的理解應該才是最貼近‘焚天七式’真意的。”
他很慶幸自己沒有在悟道之前閱讀這些“權威們”的觀點。
否則他的思路很可能會受到影響和限制。
當然,大齊國師和何逸群的理解存在偏差,并不是因為他們缺少悟性,而是因為他們作為大齊王朝的土著居民,幾乎不可能有太多質疑權威、反叛規則的想法。
“或許正是因為這樣,何先生至今才掌握了《焚天七式》的前兩式吧!”顧旭在心頭猜測道。
…………
龍門書院坐落于洛京城郊區,鄰近洛河,依山傍山,風景秀麗。
其布局考究,為大四合院建筑群,沿著中軸線依次排開,均是白墻灰瓦,頗具清雅淡泊之氣。
不同的建筑里,有不同的教習在給學生們傳道受業解惑。
在習習涼風中,能夠聽到教習們的高談闊論聲,有學生們慷慨激昂的爭論聲,有刀劍碰撞的鏗鏘聲,有切磋較勁后勝利的歡呼聲……
各種聲音混在一起,卻并不顯得嘈雜刺耳。
反而像是交響樂的各個聲部,以特定節拍融合在一起,形成龍門書院日常生活中特有的旋律。